以关前为阳。)其病在表。浮者在(关)后。(
以关后为阴。)其病在里。(然关后虽为里之部位。而浮却非里证之正脉。不过为表
之里。而非里之里。故其病不在腹中少腹。而为)腰痛背强。(膝胫)不能行。(然形伤不去。
穷必及气。此关后脉浮,可以)必(其)短气而(为此证之)极也。
浮脉原主表。此于浮脉中分出表里。欲人知浮脉之变也。推之沉脉原主里。亦可于
沉脉中分出表里。迟脉原主寒。数脉原主热。更无不可于迟数中分出寒热也。是亦望
乎一隅而三反之。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阴阳偕行者。顺也。)此为有阳无阴。故
称厥阳。(厥者逆也。阴阳独行。逆而不顺之谓也。)
此举厥阳为问答。以见阴阳之不可偏也。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
精神乃绝。阴阳之道大矣哉。尤在泾云、厥阳独行者。孤阳之气。厥而上行。阳失阴
则越。犹夫无妻则荡也。千金方云。阴脉且解。血散不通。正阳遂厥。阴不往从。此即厥
阳独行之旨欤。
问曰。(两手)寸脉(乃心肺之部位。不见其浮。但见)沉大而(且)滑。沉则为
实。(谓血之实也。)滑则为气。(谓气之实也。)实(与)气(并两实)相搏。血气
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名)为卒厥。(以脏腑分其生死。)何谓也。师曰。(脏如
宝藏之藏。义取深藏。实邪一入而不出。故)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腑如外府
之府。本司出纳。实邪可入而可出。)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此言邪气盛则实之生死也。尤在泾云、实谓血实。气谓气实。实气相搏者。血与气
并而俱实也。五脏者。藏而不泻。血气入之。卒不得还。神去机息。则唇青身冷而死。
六腑者。传而不藏。血气入之。乍满乍泻。气还血行。则身和汗出而愈。经云、血之与
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是
也。
问曰。(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如脉大而滑。实邪之强有力。脏固不能当其猛
矣。今卒厥。病脉不大而小。不滑而涩。尽脱去大且滑之象。因而别之曰)脉脱(是脱
换之脱。非脱散之脱。但脉既脱换。虚实悬殊。入脏入腑。吉凶亦宜更易。而仍守)入
脏即死。入腑即愈(之说。)何谓也。师曰。(斯说也。大旨以出阳为浅。传阴为深。
)非为(卒厥)一病。(凡)百病(入脏入腑)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
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盖以口属阴。四肢属阳。阴阳分属脏腑。脏腑二字。
隐而难测。以里外二字该之。浅而易晓。吾特为丁宁曰。凡)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
即死。
此言正气夺则虚之生死也。按此因卒厥而推言百病。脉脱二字。诸家俱误解。
李玮西云、病在外二句。概指诸病而言。即上百病皆然之意。入里者死。如痹气入
腹。香港脚冲心之类。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三阳之气。主躯壳之外。如)头痛。项腰脊臂
脚掣痛。(六者虽兼上下。却以其在躯壳之外。故谓之阳病。病在外者。有营病卫病营卫
兼病之殊。是一病而有三也。三而六之。故合为十八病也。又问曰)阴病十八。何谓也。
师曰。(三阴之气。主躯壳之里。如)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九者虽兼
脏腑。以其在躯壳之里。故谓之阴病。病在里有或虚或实之异。是一病而有二也。九而
二之。故合为十八病也。然三阴三阳。六气之传变无形也。五脏六腑。脏腑之病证有形
也。脏腑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又各有气分血分气血并受之三端。六而三之。则为
十八。)五脏病各有十八。合(而计之共)为九十病。人又有六(腑之病。视腑稍)微。
微有十八病。合(而计之共)为一百八病。(其数各井然而不紊。至于久视伤血。久
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名为)五劳。(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
强力举重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怒恐惧不节伤
志。名为)七伤。(气极血极筋骨极肌极精极。名为)六极。妇人(十二瘕九痛七害五
伤三因。共计)三十六病。(非六气外淫所致。均)不在其中。(学人自当分别而论
也。虽然。以上所言阴阳脏腑各证。皆就人身之受邪者。分其名目。犹未就邪气之分属。
而究其所以然也。大抵轻)清(之)邪居上。(重)浊(之)邪居下。(从天得者。
为)大邪中表。(从人得者。为)小邪中里。 饪之邪从口入者。(为)宿食也。五邪中人。(以类相从。)各有法
度。风(为阳类而)中于(午)前。寒(为阴类而)中于暮。湿(重浊而)伤于下。雾
(轻清而)伤于上。(再验之一身。)风(为阳邪)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