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肝实脾。以明体用之妙也。夫以体用言之。方用乌梅酸平。入肝纳气补
其体。当归苦温。入肝养血而通经。俾气血调而木得遂矣。人参甘寒。益脾中之阴。干
姜苦温。补脾中之阳。令阴阳和则脾健。而邪不能侵矣。黄连黄柏。苦寒入心降火。降
炎上之火。以温下寒。此为用其用也。蜀椒桂枝。焦辛入心。补阳气。散寒水。令心君
旺而下交于肾。此为助其用也。妙在细辛之辛香交通上下。领诸药环转周身。调气血。
通络脉。以运其枢。附子入肾。镇浮阳。暖水脏。以固其根。味备酸甘焦苦。性兼调补
助益。统厥阴体用而并治之。则土木无忤矣。中工不晓此理。以补土制水。纵火刑金。则是治一
脏而殃及四脏。恶在肝虚之治法哉。
夫人禀五常。(日在五气之中。而实)因风气而生长。(风即气。气即风。所谓人
在风中而不见风是也。)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
脏(得和风。则)元真通畅。(其呼吸出入间。徐疾有度。上下得宜。)人即安和。(
否则一失其和。则为)客气邪风。中人多死。(然风有轻重。病有浅深。虽)千般 难。
(总计)不越三条。一者、(中虚人。)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中实
人。脏腑不受。惟外体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
室金刃虫兽所伤。(非由中外虚实感召其邪。是为不内外因也。)以此详之。病由(以
此三条而)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以发
汗和解之法)医治之。(则内因之病可免也。)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
摩。勿令九窍闭塞。(则外因之病可解也。)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
(此不内外之因可免也。凡)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各适其宜。)不遣形体有衰。
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一身之空隙。)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者。是(合)
皮肤脏腑(内外井然不紊)之文理也。
此以风气二字。提出全书之大主脑也。上节论肝病按虚物理用之治法。为开宗第一
义。可知独重者在此。此节即畅发之。风气二字宜串讲。切不可泥旧注以八风六气板之
也。六气之害人。在风尤为亲切。但五气有损无益。风则生长因之。内经云、风生木。
木生肝。又云、神在天为风。又云、大气举之。佛经以风输主持天地。人得风气以生。
日在风中而不见风。鼻息出入。顷刻离风即死。可知人之所以生者。风也。推而言之。
木无风。则无以遂其条达之情。火无风。则无以遂其炎上之性。金无风。则无以成其坚
劲之体。水无风则潮不上。土无风则植不蕃。书中切切以风为训。意者和风一布。到处
皆春矣。所患者。风失其和。即为客气邪风。所以特立三因救治之法。考后贤陈无择三
因方。以六淫邪气所触。病从外来者为外因。五脏情志所感。病从内生者为内因。饮食
房室。跌扑金刃所伤。不从邪气情志所生者。为不内外因。而不知仲景以客气邪风为主。
故不以外感内伤为内外。而以经络脏腑为内外也。
问曰。病患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者明堂也。明堂光泽则无病。
若)鼻头色青。(为木郁克土。故)腹中痛。(又)苦冷者(为亡阳主)死。鼻头色微
黑者。(为脾负而肾气胜之。为)有水气。色黄者。(脾病而生饮。为)胸上有寒。色白者。(
经云。白为寒。又云。血脱者色白。若非寒即为)亡血也。设(色见)微赤。(而)非
(夏月火令。而见秋月金旺之)时者死。(再验之于目。目虽肝之开窍。而实五脏之精
华也。)其目(直视)正圆(不转)者痉。(属阴绝阳强。为)不治。又(目)色青为
(血凝泣而不流。故主)痛。(目)色黑为劳。(劳则伤肾是也。)色赤为风。(风为
阳邪也。目)色黄者便难。(脾病则不运也。目)色鲜明者有留饮。(经云。水病患目下
有卧蚕。面目鲜泽也。)
此言医家之望法也。通面周身。俱有色可察。仲景独取之鼻与目者。示以简要也。
师曰。(闻声之法。内经言之甚详。然握其大要。亦不过上中下三者而已。)病患
(常则)语声寂然。(少阴主静之象也。猝则)喜惊呼者。(厥阴肝木。在志为惊。在
声为呼。病在肝肾。为)骨节间病。(此闻声而知其为下焦病也。声虽有五脏之分。而皆
振响于肺金。而转运于心苗。心苗者舌也。今)语声喑喑然不彻者。(为)心膈间病。
(内经谓中盛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此闻声而知其为中焦
病。)语声啾啾然细而(仍)长者。(为)头中病。(此闻声而知其为上焦病也。)
此言医家闻法也。大要在此。学人由此一隅而三反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