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何而生。其辨症之识。必有毫厘千里之误。此原理之不可不讲也。夫舌之表
面。乃多数极小乳头铺合而成。此乳头极小微点。其不易见时。非显微镜不能窥见。易
见时。形如芒刺。摸之棘手。或隐或现。或大或小。或平滑。或高起。随时随症。变易
不定。苔即胃中食物腐化之浊气。堆于乳头之上。此舌苔所由生也。(廉勘苔虽由胃浊
上升、但其所生者、多由于胃肠内膜、层递而上。盖因舌膜直接胃肠故也。)常人一日
三餐。故舌苔亦有三变。谓之活苔。无病之象也。其所以能变者。因饮食入胃时。将腐
浊遏郁下降。故苔色一退。至饮食腐化。浊气上蒸。苔色又生。胃无腐浊。则苔薄而少
。有腐浊。则苔多而浓。此其常理也。故苔色以微黄为正。若白为肺色。胃阳被饮食抑
遏。或有积湿。或因粘涎。正色反不能直达而上。故有暂白之时。惟青为绝色。青蓝之
色。现于舌上。其人命必危。此外尚有似黄非黄。似白非白。各类间色。皆条分于后。
以备后学细心参考。其说可谓清切矣。足为观察苔色之目标。
凡察苔色。与虚实最多关系。如苔色黄浊者为实。可用苦辛通降。若黄白相兼。间
有淡灰者为虚。但宜轻清化气。(如杏、蔻、橘、桔等品)黄浓而糙刺者为实。可攻泻
之。若黄薄而光滑者为虚。切忌攻泻。苔色黑而芒刺者为实。(肠有燥粪无疑)攻下刻
不容缓。若黑如烟煤隐隐而光滑者为虚。虚寒虚热。当旁参脉症以施治。白色如咸。白
如腻粉者皆为实。均宜苦辛开泄。粉苔干燥者实热尤盛。急宜苦寒直降。若白薄而淡。
及白而嫩滑者皆为虚。气虚阳虚。尤必细参脉症以治之。此为察色辨苔。当分虚实之要诀。
【秀按】张景岳曰。凡诊伤寒。以苔色辨表里寒热。确有可据。若以舌色辨虚实。
不能无误。例如黑苔。实
固能黑。以火盛而焦也。虚亦能黑。以水亏而枯也。竟有阴虚伤寒。其症似阳。舌黑如
炭。芒刺干裂者。用甘温壮水药。诸症渐退。但舌黑不减。后数日。忽舌上脱一黑壳。
内则新肉灿然。始知其肤腠焦枯。死而复活云云。观此。则舌黑起芒刺。未必皆实。尤
必于其舌本之老嫩。脉症之虚实。详辨以参定之。
【廉勘】杨潜村观舌心法云。凡舌苔由白而黄。由黄而焦。或枯黑燥裂。若察其舌
边胖大。舌底滑润者。甚有舌底燥嫩。绝无津液。或糙刺如砂皮。或敛束如荔枝壳者。
多因劳伤脾肺。气虚发热。医者但知为伤寒。误用发散。益虚益热。又误认为实热。复
用寒凉。重阴内逼。以致虚火上炎。所以白上加黄。黄上加焦。而枯黑燥裂也。不论其
脉。不论其症。大剂参附养荣汤。不时灌服。多有得生者。然其舌质。未有不胖且嫩者
。苔色干燥滑润。又在所不拘也。若苔色因实火焦黑。则其形必坚敛。色必苍老。其舌
质万无胖嫩者。此皆察色者所不可不知也。观此。则病之虚实。验之于苔。但能据以定
症之虚实。不能据以定体质之虚实。
凡舌有质地。而坚敛苍老。不拘苔色白黄灰黑。由舌中延及舌边。揩之不去。刮之
不净。底仍粗涩粘腻。不见鲜红者。是为有根之真苔。中必多滞。舌无质地。而浮胖娇
嫩。不拘苔色白黄灰黑。满布舌中。不及舌边。揩之即去。刮之即净。底亦淡红润泽。
不见垢腻者。是为无根之假苔。里必大虚。即看似苔色满布。饮食后苔即脱去。舌质圆
浮胖嫩者。亦属假苔。一名活苔。他如食枇杷则苔色黄。食橄榄则苔色青黑。是为假色
之染苔。故苔有质地与无质地。延及舌边与但布舌中。过辨虚实之大纲。此为察色辨
苔。当分真假之要诀。
【廉勘】陆氏冷庐医话曰。临症视舌。最为可凭。然亦未可执一。正义云。凡见黑
舌。问其曾食酸咸等物。则能染成黑色。非因病而生也。然染成之黑。必润而不燥。刮
之即退为异。又惟虚寒舌润能染。若实热舌苔干燥 何能染及耶。凡临证欲视病患舌苔
燥润。禁饮汤水。饮后则难辨矣。重庆堂随笔云。淡舌白苔。亦有热
症。黄浓满苔。亦有寒症。舌绛无津。亦有痰症。当以脉症便溺参勘。又如灯下看黄苔
。每成白色。然则舌虽可凭。而亦未尽可凭。非细心审察。亦难免于误治。故俞氏谓临
症辨舌。亦须活法推求。真阅历精深之语也。
凡苔薄者表邪初见。苔浓者里滞已深。固已。但要辨其薄而松者无质。揩之即去。
为正足化邪。即薄而腻者。邪入尚浅。亦宜宣气达邪。惟浓而腻者有地。揩之不去。多
秽浊盘踞。若浓而松者。里滞已化。但须轻清和解。此为察色辨苔。当分浓薄松腻之要
诀。
凡舌苔始终一色。不拘白黄灰黑。即有浓薄滑涩干润浓淡之不同。总属常苔。当参
脉症以施治。如舌一日数变。或由白而黄。由黄而黑。或乍有乍无。乍赤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