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躁者,乃神经节为病,因肠壁纤维神经与交感神经运动神经皆相通之故,阳明腑证之扬手掷足,囚肠壁纤维神经病,影响于运动神经之故,其躁烦不寐,则因肠壁神经影响于交感神经之故,交感神经,听命于神经节,间接受治于大脑,故曰神经节为病,神经节者,胸中之事也,此病之形能也,因病之形能以推测生理之形u,则知食物入胃,必下于肠,入肠之后,其影响最著者在胸中,必有其输送精微之道,故曰上焦如雾,布于胸中,此布胸中三字之所由来,然则此一节文字译之为今人通用文字,当云上焦从胃上口上行至于咽以上,从胃中部下行至于肠,仍输送其精气布于胸中。

走腑句,腑字颇难索解,若根据素问及难经,则此腑字当指气街,曰循太阴之分,观下文手太阴句,则知此是足太阴。还之阳明句,观下文有足阳明句,则知此处为手阳明,其云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五十度而复会于手太阴,是其所言者,即是卫气(阴阳各二十五度,详灵枢卫气行篇可参考,文繁不备录),盖惟卫与营俱行,证之他处,无三焦与营卫俱行之文也,惟岐伯谓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而言上焦独详,似中下焦统于上焦者。难经谓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正与灵枢此节相合,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肠,而布胸中,是说水谷之道路,走腑以下至复会于手太阴矣,是说气之所终始,如此解释,未尝不言之成理。

其云中焦是营气,曰泌糟粕,蒸精液也,云化其精微,上注于肺,则仍是上焦如雾之事,不过其所主者,谓营出于中焦,故如此说,不得泥定地位,致与上焦纠缠不清,其云上注于肺者为血,行于经隧者为营,经隧即奚谷谷肌肉之分,脏器得此而滑润,故古人谓营为内部湿润之气。今日有西闽学说,则知微细血管有渗润,淋巴液有循环,可以补我国古书之不足,而营字真确解释,自当以微细血管中之渗出液当之。其言下焦,意义自明,综以上所言者观之,三焦,言水谷之出入,与其精微化为营卫之大略者也,其言上焦自胃上口并于咽以上,自胃上口下至于肠,复自肠上至胸中,不限于中脘以上之地位也。中焦起于胃中,化精微上入于肺,化血复从血中分泌液体,行于偏身之经隧,不限于中脘之地位者也。三焦之可以分别言也,大略如此,与温病条辨之言三焦,丝毫无相通之处,条辨颇推崇叶天士,其云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是即天士之温热论开卷第一条,所谓温邪犯肺,逆传心包络者也。以手太阴为上焦地位,未尝不是,肺原属脏腑之最高者,然灵枢则明言中焦化精微上注于肺脉,鞠通岂未之见乎。又其全书用药以轻者归上焦,重者归中焦,尤重者归下焦,纯以地位为主,不问营卫气血,亦与灵枢不合,灵枢固主营卫,不主地位者也,然则苟非鞠通不曾懂得营卫生会篇文字,即彼所谓三焦者,不是生会篇之三焦。吾乃偏考他处之言三焦者。

(一)灵枢本输篇云,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二)难经三十八难,腑所以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也,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

(三)灵枢经脉篇,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孺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其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顺。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是动则病耳聋,浑浑ll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蠕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灵素言三焦者,大都不外以上三节,自余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灵兰秘典等篇,偶然涉及,无此详也。第三节灵枢经脉篇所言,最不易明了,然中医实以此为根本,不明经络,无以言医,然求之今日医界中人,不过能已诵而已,若深明其理,则自古医籍中已无之,遑论今日,兹为释疑辨惑起见,为言其原理,俾读者可以自修而止。至于详细,余不能言也,凡经络云自某处迄某处,经某处者,皆从病与生理之形能来,例如灵枢经脉篇之言三焦,前半所说,均从后半病形产生,先有耳聋嗌肿喉痹之病,相其阴阳,辨其深浅,定为手少阳之病,复视其兼证有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孺肘臂外痛,小指次指不用,于是定诸痛处为手少阳之经,其中复有错综交互,如云交出足少阳布膻中散络心包,是手少阳一经,与足少阳手厥阴有交互关系也,所谓经气,亦如血行,如环无端,不知其所自始,然躯体而有病,必有其始病之处,又必有其痛苦之区域,从其区域分之,因有十二种,从其始病言之,因有手六经足六经,例如疟疾之形寒,有从背起者,右从手起者,其明证也。古人最讲究针灸,而砭石又在针灸之前,以事理推断之,必有甚深远之历史,惜鄙人读书不多,不能考证耳。度此事之缘起,必如今日妇竖皆知之刮痧,其后演进而为砭石,再进而为针灸,十二经之井荥经俞,则多从针灸之成效而定名,故今日已不能知其最初得此之所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