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高淳无水患,而苏、常、湖三州,当太湖委流,被害尤甚。宜兴进士单锷因议复筑五堰,阻上流诸水,使不入荆溪,下太湖,苏轼韪之。元时,河流渐塞。明初,定鼎金陵,以苏浙粮道自东坝入,可避江险。洪武二十五年,复胥溪河,建石闸启闭,始命曰广通镇,又凿溧水县胭脂冈,引丹阳诸湖之水,会秦淮河以入江。自是苏浙之漕,皆自东坝,直达金陵。永乐初,苏、松水灾特甚,是时运道亦废,于是修筑东坝,高厚至数十丈,严禁决泻,以苏下流水患。今商贾往来,多集于此。余详高淳县。

  陶庄在县北八十里鸦髻山东,有公馆,为溧阳。句容之通道。《宋志》:县北三十五里,有山前巡司。○周城埠,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宋末,土人尝结寨筑城于此,以御侵暴,周回濠迹尚存,亦曰周城。又上兴埠,在县西北六十里,旧有巡司戍守。

  溧水县府东八十五里。东北至句容县八十里,西南至宁国府二百里。本溧阳县地。隋开皇十八年,改置溧水县,属蒋州。大业中,属丹阳郡。唐武德三年,杜伏威遣辅公衤石攻李子通,渡江克丹阳,军于溧水,子通平,县属扬州。九年,改属宣州。乾元初,又属升州,寻复故。大顺二年,贼将孙儒渡江,自润州而南,至溧水,杨行密自宣州遣其将李神福袭败其前军,是也。宋仍属升州。元元贞初,升为溧水州。明初复为县。今城周五里,编户二百五十五里。

  ○中山县东十里。孤耸不与群山接。一名浊山。《舆地志》:浊山有浊水,流演不息,相传山出兔毫,为笔工妙。○东庐山,在县东二十里,有水三源,一为秦淮河,一入马沉港,一为吴漕河,入丹阳湖。

  杜城山县东南十二里。相传隋大业末,杜伏威屯军于此,下有杜城。又官塘山,在县东二十五里,一名官山。山麓有大塘,筑堰以资灌溉,其旁为官塘镇。

  芝山在县东南七十里。上有李子洞,泉出沸涌,相去三百步。又有燕洞,产石燕,中容数千人。杨吴将田κ作乱,邑人尝避兵于此。○铜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山产铜,昔尝冶铸于此。

  ○秦淮水在城西。自东庐山西流,经县治南,又西北至方山埭,与华山所出之秦淮河合,而入上元县境。

  胭脂河县西十里。其地有胭脂冈,因名。明洪武中,议通苏浙粮运,命崇山侯李新凿开胭脂冈,引石臼湖水,会于秦淮,以为运河。永乐初废。

  石臼湖县西南四十里,接高淳县及太平府当涂县界。湖西南与丹阳湖相连,一望氵亭泓,中有军山、塔子、马头、雀垒等四山。又丹阳湖,亦在县西南七十里,一名路西湖。昔时大江以南、太湖以西之水,多汇于此,流入太湖。今引流西北,经太平府芜湖县,入于大江。○沙湖,在县南六十里,周五十余亩,为堰以资灌溉。

  马沉港县东南三十七里。出县东五十里分界山,流入石臼湖。又蒲塘港,在县南二十里。源出溧阳县境之方山,下流亦入于石臼湖。一名浦里塘。三国吴永安三年,丹阳都尉严密,议建丹阳湖田作浦里塘,久之不成,即此。

  高淳县府南百四十里。西至太平府芜湖县百里。本溧水县之高淳镇。弘治四年,分置县。嘉靖五年,始筑土城。周三里,编户一十二里。

  ○固城《志》云:在县南十五里。春秋时,吴所筑,为濑渚邑。周景王五年,楚使子围败吴军于此,城陷于楚。汉置溧阳县,盖治于固城。后城邑迁徙,此城遂废,宋为固城镇。今因之。

  ○学山县治东一里,学宫在其旁,因名。又县治在镇山上,县本高淳镇,山因以名。○秀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山多松柏。又东南三十里为花山。

  ○固城湖在县西南五里,有水四氵瓜,汇流成湖。西通石臼、丹阳二湖,与当涂、宣城县分界。湖之东即广通坝,又县治南临淳溪河,即固城湖支流也。《志》云:县南六十余里有大山,其水北流入固城湖,曰大山水,经五堰,东入溧阳三塔港。

  丹阳湖县西南三十里,中流与当涂县分界。湖周一百九十五里,东连石臼、固城二湖。《志》云:湖源有三:出徽州府黟县者为舒泉,出广德州白石山者为桐水,出溧水县东庐山者为吴漕水,俱汇于丹阳湖。分二流:一西出芜湖,一北出当涂县姑熟溪,俱注于大江。○石臼湖,在县西二十里,与当涂、溧水二县分界。

  余家堰县东南七十五里。《金陵志》:溧水州东南百里有银林堰,亦曰银堰。林,本作淋,宋避讳,改曰林。稍东南曰分水堰,又东南五里曰苦李堰,又五里曰何家堰,又五里曰余家堰,所谓五堰也。杨吴时曰鲁阳五堰。今谓之东坝,界高淳、溧阳二县之境。○於家堰,在县东南四十里,旧《志》亦以为五堰之一,今废。

  ○广通镇县东南六十里,与溧阳县分界,即东坝也。又东十二里有下坝,旧谓之东西二坝,今总曰东坝,亦呼为银东坝,即杨吴五坝之地。唐景福二年,杨行密将台作五堰,以拽馈运轻舸,是也。苏轼曰:五堰以障宣、歙、金陵、九阳江之水,使入芜湖,其后贩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