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入东西二浙者,以五堰为阻,遂废去。而东西坝列焉。于是宣、歙诸水,多入荆溪间,有入芜湖者,亦西北之源,而非东南之流也。《志》云:五坝即分水银双河东坝之地,银者,以石窒堰,复熔铁淋石,以固之也。苏、常,承中江之流,恒病漂没,五堰筑,则中江不复东,而宣、歙诸水,皆自芜湖达大江。宋德佑初,以元兵渐迫临安,遣赵淮戍银东坝,既而元将阿剌罕破银东坝,遂克广德,军四安镇,今自太湖、宜兴至东坝,不二日,便径达会城。盖又为戍守重地矣。《舆程记》:东坝北至溧水县一百二十里,东北至金坛县一百六十里,西南至宁国府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太平府百六十里,南至广德州百四十里。明洪武中,尝建置石闸,以均节五堰之水。永乐初,复改筑土坝,兼设广通镇巡司,并佥溧阳、溧水人夫防守,禁止盗泄。正统弘治中,皆增筑之。嘉靖初,复修治。盖东南水利所关也。

  江浦县府西四十里。西北至滁州百里。本六合县地。明洪武九年,始分六合县及滁、和二州地,置县于浦子口。二十四年,又割江宁一乡隶之,移治旷口山之阳,即今县也。县无城,编户二十四里。

  ○东葛城县西北三十五里。《志》云:萧梁时,侨置临淮郡,治东葛城。是也。旧为馆驿,又有西葛城,在县西北四十里。《魏志》:临滁郡治葛城,领怀德县。怀德,见下六合县。○浦子口城,在县东三十里。明洪武四年,立应天卫命指挥丁德筑城于此,周十四里有奇。九年,置县治焉,县寻移今治,而城如故,为南北津渡之要。

  ○龙洞山县西二十五里。西接天井山,东连西华山及马鞍山。又定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即六合县之六合山,亦与龙洞山相接。○四溃山,在县西南七十里,俗呼四马山。又县西南四十五里有阴陵山。旧《志》以为项羽败走处,盖传讹也。

  黄悦岭在县西北十五里。又骆驼岭,在县东北二十五里。皆今驿道所经。○白┠岭,在县西北三十里,亦为东西通道。

  ○大江在县东南三里。其地曰江淮关口。向设江淮驿,有新江口渡。又县东八里曰八字沟渡,县西南十五里曰西江口渡,又有新河口渡,在县西南百里和州界,皆滨江处也。而最冲要者,曰浦子口渡,自此渡江,至府城观音门二十里而近,一名安阳渡。《江防考》:浦子口西二十里为江淮巡司,旧属应天府司。东至瓜埠八十里,西至和州浮沙口,亦八十余里,中间有穴子河,在县南四十里,又南二十里为芝麻河,皆江水灌注处也。其东为王家套、八字沟,洲、渚、汊、港,纵横错杂,并为险要。

  浦子口河县东二十里,源出定山,繇浦子口,西入江。《志》云:浦子口有左右二水,环抱萦回,名东西沟云。又沙河在县东三十里,宋天禧中,范仲淹领漕事,以大江风涛之险,开此河,引江水支流,下至瓜埠入江,即六合县之长芦河也。

  后河县西北三十五里,即滁河之下流,自滁州东流,经县北三十里之茅塘桥,接六合县界,东出瓜步入江。《志》云:县西北有费家渡,道出滁州。

  ○高望镇县西南二十里。又县西三十里有香泉镇,以近汤泉而名。《志》云:泉在镇西南五里,本名汤泉。明初赐名香泉。又乌江镇,在县西南七十里,古乌江县地也。今详见和州。

  六合县府西北百三十里。北至天长县九十里,东南至仪真县七十里,东至扬州府一百三十里。春秋时楚之棠邑。襄十四年,楚子囊师于棠以伐吴,又伍尚为棠邑大夫,是也。汉为棠邑县,属临淮郡。后汉属广陵郡。三国时,为吴魏分界处。晋复属临淮郡。惠帝永兴元年,分立棠邑郡。太元四年,苻秦寇淮南,遣将毛安之率众屯棠邑,即此。安帝改为秦郡,又改置尉氏县。宋因之。齐永明初,罢秦郡,以尉氏县属齐郡。梁仍属秦郡。或亦谓之新秦。侯景置西兖州于此,又遣其党郭元建为北道行台,镇新秦,是也。寻改置秦州。北齐亦曰秦州,又为瓦梁郡。陈曰义州。后周曰方州,又改郡为六合郡。隋初郡废,以尉氏县为六合县。大业初州废,县属江都郡。十二年,杜伏威起兵屯于六合。明年,隋将陈棱讨之,为伏威所败。唐初复置方州,贞观初罢,属扬州。南唐于此置雄州。周仍为六合县。显德三年,时韩令坤袭克扬州,唐遣兵来争,周主命赵匡胤军六合,扬州之守始固。宋属真州。元因之。明洪武三年,改属扬州府。二十二年,又改今属。旧有土城,周七里,今废。编户十七里。

  ○棠邑城在县北。汉县也。晋改置尉氏县。萧梁仍置棠邑县,东魏又增置横山县。陈因之,并属秦郡。后周又改横山为方山县。隋开皇四年,俱省入六合县。今设棠邑驿,在县治东。○秦县城,在县西北。东晋末,侨置秦县,为秦郡治。宋因之。萧齐亦属齐郡。后废。

  瓜埠城在县东二十五里瓜埠山侧。萧齐建元初,自郁洲徙齐郡治瓜埠城,盖是时所筑也。郁洲,见淮安府海州。

  胡墅城在县东六十里,南岸对石头城。梁敬帝初,徐嗣徽引齐兵据石头城,齐复遣将崔子崇等,于胡墅度米载马以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