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州,后并入溧水县。大业初,属丹阳郡。唐初,复析置溧阳县,属宣州,后改属升州。宋因之。元至元中,升为溧阳路,寻降为县。元贞初,又升为州。明初,复为县。今城周四里,编户二百二十六里。

  ○旧县城县西北四十五里。《志》云:秦置县于溧水北,汉置于固城,在今高淳县界。隋并入溧水县。唐武德三年,复置溧阳县,盖治此。天复二年,始移今治。宋置旧县巡司于此。今犹谓之旧县村。

  永世城县南十五里。三国吴分溧阳县置永平县。晋太康中,更名永世。永嘉以后,改属义兴郡,寻复属丹阳郡。刘宋泰始初,晋安王子勋举兵寻阳,会稽、义兴诸郡皆应之,兵至永世,宫省危惧,即此城也。隋平陈,废。开皇十二年,复置,属宣州。唐废。

  平陵城县西北三十五里。晋大兴中,分永世、溧阳置平陵县,属义兴郡,城南五里有平陵山,因名。晋咸和四年,平苏峻之乱,其党张健等西趋故鄣,郗鉴遣参军李闳追斩之于平陵山,是也。宋元嘉九年,县废。

  ○茭山县西六里。东面石壁削成,上有龙潭,又西四里曰岩山。《志》云:晋李闳追斩苏峻党张健等,盖在此山下。○锡华山,在县南四十五里,峰峦秀出,一名小华山。

  铁山县东南五十里。尝产铁,今有坑冶遗址。又东南八里,有铜官山,昔产铜,今石中犹莹然如麴状。又县西南七十里有铁冶山,相传前代铸钱处,一名铁岘山。

  伍牙山在县西南六十里。相传伍子胥伐楚,还建牙旗于山上,因名。亦名护牙山。元阿剌罕攻破银东坝,至护牙山,败宋兵,即此。○石门山,在县西南二十里,有两山相拒如门。又石屋山,在县南六十里,相传吴王使欧冶子铸剑处。

  瓦屋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山形连亘,两崖隆起,其状如屋,其相接者,又有鸦髻山,有两峰并耸,俗名丫头山,北去句容县皆七十余里。○分界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山巅与溧水县分界。旧《志》:县有曹山,亦曰曹姥山,溧水出焉。在县西北八十五里。

  山县东北二十五里洮湖之上。宋德初,蒙古陷建康,转运判官赵淮起兵溧阳、宜兴间,屯据山,阻长荡湖为固,寻败没。《寰宇记》:常、润二州分界于此山之巅,一作[C048],读若偶。宋置巡司于此,一名姥峰。

  ○溧水县西北四十里,即永阳江也。一名濑水。相传子胥乞食投金处,今其地有投金濑,亦曰金渊。《汉志》注:溧水出南湖。《祥符图经》:溧水承丹阳湖,东入长荡湖。丹阳湖即南湖也。溧水经溧水、溧阳,又东接宜兴县之荆溪。《元和志》:溧水在溧阳县南六里,盖指旧县治而言也。张铉曰:诸家谓溧水西北出曹姥山,经溧水州界,又经溧阳州而东,合于永阳江,非也。溧水即永阳江之上源,大江南岸之水,多会于此。江上有渚,曰濑渚,又谓之陵水。范雎说秦昭王:子胥出昭关,至陵水。是也。自濑渚东流为濑溪,乡民误曰烂溪,入长荡湖,又分流东行,为吴王漕。盖五代时杨行密漕运所经也。自东坝筑,而丹阳湖之水,不复入于溧水、永阳江之源流,亦滋晦矣。《水利考》:永阳江,亦曰颖阳江,古名中江,又谓之九阳江。

  长荡湖县北二十里。一名洮湖。中有大浮山,西南去县四十五里,陶隐居所云“石孤耸以独绝,岸垂天而若浮”者也。又有小浮山,去县二十五里,亦在湖中。今详见大川长荡湖。

  黄山湖在县西三十七里黄山下,湖周五十里。又三塔湖,在县西七十里,周四十里,一名梁成湖,俗名三塔堰。稍西南曰升平湖,五堰之水,东流注于湖。又有溪水,自建平县之梅渚来会焉,下流俱合于永阳江。○千里湖,《志》云:在县东南十五里,俗呼千里氵。

  白云溪在县东十里。一名白云径。县境之水多汇流于北,清澈可鉴,东流会于宜兴县之荆溪。又高友溪,在县南二十里,源出广德诸山,聚而为溪,经黄墟荡,合于白云溪。又举善溪,在县南三十里,亦出广德诸山,会众流合于高友溪。

  百丈沟在县南三里。一名百步沟。源出县南五里之燕山,东北入白云溪,旧有坝三十四,潴水溉田,岁久淤塞。弘治初,县令杨荣因故址开浚,中存九坝,民赖其利。又缲车泾,在县南十里,西接黄墟荡,东北属于白云溪,岁久淤塞。成化中,知县熊达疏浚,为灌溉之利。○径渎,旧《志》云:在县北三十里,自金坛县境流经县界,入长荡湖。晋宋间有此渎。隋大业中,县令达奚明又加疏浚,今堙。又葛涪氵,在县西十五里,昔周四十五里。又西五里曰新昌氵,互相通注,引水溉田。今淤。

  ○广通镇县西百十里,西北至高淳县六十里,为分界处。俗谓之东坝。《志》云:春秋时,吴王阖闾伐楚,用伍员计,开河以运粮,东通太湖,西入长江,因名胥溪河,其后渐堙。唐景福二年,孙儒围杨行密于宣州,行密将台作鲁阳五堰,拖轻舸馈粮,故得不困,鲁阳盖五坝旁地名也。坝西北有吴漕水,亦以行密而名。宋时五堰渐废,改为东西二坝,坝卑,薄水易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