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公之意矣。

  书平渝事略后 
黄中坚

余少与峻亭先生交。知其曾大父念阳公。当魏阉乱政日。吾郡以公忿杀缇骑。抚臣毛一鹭怒甚。疏请屠城。公为委曲周全。使合郡生灵。得免于祸。而公亦卒以正直不容于时。以是叹公之德为甚盛。而初未知公之优于将略也。甲午孟秋。其嗣孙一韩。出公所记平渝事实。属予校。而谋重梓焉。乃益叹曰。公之才真足以大有为于天下。而惜其时之不尽用也。公本儒者。军旅之事。非其所素习。乃受任于仓猝之际。而能勘定祸乱。所向有功。其忠义奋发。鞠躬尽瘁。固不待言。要非抚御合宜。有以深得将士之心。不能然也。今读公所记将士本末。盖上自同列。下及部曲。外而夷士。内而义民。苟有一日之劳。一端之善。莫不表而出之。其称物如权衡。而怜才如珠玉。噫。持此意以待士。其孰不思奋。宜乎骄者畏法。惰者效力。疑贰者输诚。而用命者益乐为之死也。然两将位均权敌。最易互生嫌隙。从来疆场之事。未有不由此败坏。故公于下东道尤推功扬善。极调剂之苦心焉。占云师克在和。传曰范宣子让。其下皆让。晋国以平。数世赖之。渝事之成功。非公之克让。实克致之哉。然观当日。事权不一。议论日纷。论功行赏之间。公盖有不能自行其志者。此书之作。所为惓惓也。呜呼。向使公秉国钧。必能赏罚信明。以鼓舞豪杰之心。天下事何不可为。又使其主一二封疆大狱。必能议功议能。为国家爱惜人才。岂忍深文周内。至自坏其长城哉。夫以公之才而不克竟其用。且使之侘傺以死。诗云。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呜呼。又岂独公之不幸也耶。

 
卷七十八兵政九地利上

  读史方舆纪要序 
顾祖禹

客谓顾子曰。子所著方舆纪要一书。集百代之成言。考诸家之绪论。舟车所经。亦必览城郭。按山川。稽里道。问关津。以及商旅之子。征戍之夫。或与从容谈论。考核异同。子于是书。可谓好之勤。思之笃矣。后有起者。考求险要。辩分攻守。远而周知天下之故。近而都邑之间。非子之书。何适从焉。余曰否否。不然。古人有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明于匠石之任者。或昧于雕镂之细。予也未尝泝江河。登恒岱。南穷岭海。北上燕冀。间有涉历。或拘于往返之程。或困于羁旅之次。不获放旷优游。博观广询。间尝按之图画。索之典籍。亦举一而废百耳。又或了了于中。而身至其地。反若瞶瞶焉。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又异辞者。不可胜数也。予之书其足据乎。且孙子有言。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夫论兵之妙。莫如孙子。而论地利之妙。亦莫如孙子。使信余之书而不取信于乡导。譬之掩耳而求闻。闭目而求见。所误必多矣。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函关剑阁。天下之险也。秦人用函关。郄六国而有余。迨其末也。拒群盗而不足。诸葛武侯出剑阁。震秦陇。规三辅。刘禅有剑阁而成都不能保也。故金城汤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塿之邱。泛滥之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难。是故九折之阪。羊肠之径。不在邛崃之道。太行之山。无景之溪。千寻之壑。不在岷江之峡。洞庭之津。及肩之墙。有时百仞之城。不能过也。渐车之浍。有时天堑之险。不能及也。知求地利于崇山深谷。名城大都。而不知地利即在指掌之际。乌足与言地利哉。然则变化无穷者地利也。地利之微。图不能载。论不能详。而变化于神明不测之心。所谓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者乎。故曰方圆奇偶。千秋不易也。伏羲以之画八卦。大禹以之演九畴。伍两卒旅。千秋不易也。武侯以之列八阵。李靖以之变六花。城郭山川。千秋不易也。起于西北者。可以并东南。而起于东南者。又未尝不可以并西北。故曰不变之体。而为至变之用。一定之形。而为无定之准。阴阳无常位。寒暑无常时。险易无常处。知此义者。而后可与论方舆。使铢铢而度之。寸寸而比之。所失必多矣。吾尝考蒙古之用兵。奇变恍惚。其所出之道。皆师心独往。所向无前。故其武略比往古为最高。彼岂尝求之于山海之图里道之志哉。然则求地利于吾书。无乃犹是刻舟之见乎。或曰审如子言。乡导之于地利重矣。然则子之书其可废乎。曰何可废也。孙子言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然不得吾书。亦不可以用乡导。夫南行之不可以北辕也。东泛之不可以西也。此易知也。西北多山。而未尝无沮洳之地。东南多水。而未尝无险仄之乡。此易知而不易知者也。且夫一指蔽前。则泰山不见。十步易辙。则日景不分。使其惘惘焉左陷大泽而不知。前入深谷而不悟。乃欲执途之人而求其为乡导。乡导其可恃乎哉。何也。乡导用之于临时者也。地利知之于平日者也。平日未尝于九州岛之形胜。四方之险易。一一辨其大纲。识其条贯。而欲取信于临时之乡导。安在不为敌所愚也。是故先知马陵之险。而后可以定入魏之谋。先知井陉之。而后可以决胜赵之计。不然。曹瞒之智犹惕息于阳平。武侯之明尚迟回于子午。乃谓求地利于临时。而不求地利于平日。岂通论哉。是故途有所必由。城有所必攻。此知之于平日者也。欲出此途而不径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