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成积渐之势。欲令一旦而复归于贱。诚未易易。就臣所见。不过于采买之中。斟酌调剂。并请专力水利。以期产谷之多。是否有当。伏惟 圣明裁择

  截留漕粮以充积贮札子 
朱伦瀚

窃惟裕国足民之计。首重仓庾积贮。产谷运米之地。素称江广东南。是以滇黔闽粤川陕山西诸省。例不征漕。山东河南。只征运粟米。惟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六省。每岁征运漕白粮米。以实  天储。不惟官兵俸饷所需。多年以来。历蒙  皇上天恩浩荡。赈粜频施。远近生民。赖以存活者。不知凡几。是天庾正供。根本重地。必陈陈相因。而后可为久安长治之计。则京通各仓之不容不足也明矣。至各直省所属之仓粮。原以待赈待粜。接济民食。预防岁歉。亦不容稍有亏缺者。内充必须外裕。酌盈所以剂虚。更不可不因时有以筹策也。所谓筹策者。贵乎因时有济。不妨行于不足之时。仍可归于有常之例。乃今之筹划积贮。只曰速补毋缺而巳。臣以为仓粮不可不买。而不可急为买也。粮额固不可缺。而不可急求如额也。谨计盈虚之数。合产米之区。为之酌缓急之宜。思久长之计。有不得不为变通者。敬为我  皇上陈之。夫米谷之产于各处也。虽其地土之肥瘠。收获之多寡不等。而一年所入。只有此数。乃所出而为用者。有漕米有兵米。地丁完纳。藉此而供。居常用度。藉此而办。盖藏已有难言。何况 盛世滋生。人口日众。岁时丰歉。各处难一。以有限有则之田土。供日增日广之民食。此所以不能更有多余。以无多余之所出。而欲供各处尽力之搬运。此所以米谷日见其不足。价值日见其增长。臣所谓计盈虚之数者此也。至广产之地。米谷之价。臣少年随任江西。往来外省各处。及补授浙江粮道十余年。督率粮艘。前赴江淮。又署任湖广驿盐道。合此数省观之。其米谷之价。俱加倍于从前矣。即如浙江省分。浙东一带。只供本地兵米民食。不能更为浙西之用。其杭嘉湖三府属。二十二州县内。每年应办漕白正耗粮米南秋兵米外。仍须本地之仓社积贮。所产不敷所需。不待言也。江南办粮愈多。兼之各处经商人民。到处云集。食米更倍。江西素为鱼米之乡。迩来生齿倍繁。多往外省开垦力作。号为棚民。则庶而不富。亦可见矣。湖广素称沃壤。故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谚。以今日言之。殊不尽然。湖北一省。宜昌施南郧阳。多处万山之中。荆州尚须由武汉拨济兵米。德安襄阳安陆。其地多种豆麦。稻田亦少。武昌所属。半在山中。惟汉黄两郡。尚属产米。湖南亦惟长沙宝庆岳州澧州衡州常德等府。系广产之乡。其中亦复多寡不等。余郡远隔山溪。难以转运。加以本处之生聚。外来之就食。各省之搬运。价乃愈昂。而今日之采买运贩者。动云楚省。不知今日之楚省。非复昔日之楚省也。且亦待济于川省矣。武汉一带。有待川米来而后减价之语。则不足之情形已见。恐未可视为不竭之仓。不涸之源也。臣所谓统核天下产米之区者此也。是以就缓急之宜。久长之计。请为筹划变通之策。伏思积贮之道。原因百姓不能盖藏。是以广为储备。以待赈粜之需。今岁仰荷  皇仁。直隶可称大有。其远近各省。亦多雨水调匀。已兆丰盈之庆。地方积贮缺额之米。正宜及时买补。窃恐各处买补并举。每省莫不以数十万百万计。交相争购于一时。必致米价昂贵。是地方未受平粜之利。先受目前米贵之累。或谓买补之法。不必本地。不必邻封。但择产谷最多之地而买之。则贱值可抵价。不知此地原因谷多而价贱。本地既有官买之谷。今又为各处分买。亦必价增而谷贵。是丰年多产之乡。亦等于歉岁薄收之地矣。

或谓存七粜三。谷仍在民。议赈议粜利仍归下。如常平义仓社仓。皆自古调缪之至计。然法久弊生。未必尽有利而无害也。且古人耕九余三。必有九年之耕。无水旱之灾。无那移之耗。然后可余三年之食。若三年而欲谋三年之食。必不可得。且所余已尽为官贮。而不复为民之所有。是不得不有权宜之道。而计及积贮也。查近经仓场督臣奏称仓廒俱已充盈。不能再贮新粮。是自古  天庾之足。未有过于今日者也。来岁输运。自必更加丰裕。臣愚以为临期筹划仓廒。莫若先时筹划积贮。请将各省仓廒应买补之米谷。暂停采购。则各处少此采买之米。自必流布于本地。以为民食。年丰米多。其价自然低减。其运漕各省积贮所缺之额。请即于应行运京之漕米内。酌量拨留本地。以充积贮。在京通各仓。定例原有应贮之数。似不可少。自今岁观之。已觉有余。京仓之与外仓。皆  朝廷之内外府也。外省仓储既足。民食巳敷。其于  天庾不过暂少太仓一粒。而数省闾阎即可充裕十分。一转移间。各省仓储俱少买数十万石米谷。作为本地之需。官仓盈而额数不缺。民食足而价值不贵。不待耕九余三。而旱涝无虞。不须采买。而官民无累。一举而数善备矣。况亦不过行之一时。明年即可照旧办理。惟查本地漕粮。从无充本地积贮之处。恐格于成例。然我  皇上天地为心。历年豁免粮赋。折征缓征。截漕粮。拨运赈济。多方矜恤。皆自来例之所未有。更蒙  特谕各省督抚。宁可 国家多费帑金。不可使闾阎一夫失所。大哉王言。视民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