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九亩作十亩。或以九亩五六分作十亩。当其富饶之时。无从细察。亦并不觉有代为纳粮之累。及至家业渐贫。必鬻其实在八九分之产。而此一二分之虚地虚粮。无从推去。不得不照户纳课。此有地无租之一也。再向日置产之时。原系高下错杂。今则急而求售。不得不尽鬻其高者。而独其下。此下地所入。十年九空。偶有收成。仅足完一年之粮。不足赔九年之累。此有地无租之二也。再有一种弃产之人。原因一时急用。希图日后取赎。故赵甲之田。卖于钱乙。而户名不即改换。赵甲收钱乙之粮。为之代完。久之究竟无力取赎。传及子孙。户名仍在。而赵甲遂为无田有户。不得不照户纳粮。此有地无租之三也。又有一种弃产之人。原系出入衙门。穷困无赖。或系武举劣衿。身倚护符。既以弃产。仍复希图包纳。于中取利。然其利止于一时。而其累及于子孙。遂有年代久远。无从推收过户。赵甲之家。有不得不为钱乙每岁纳粮者。此有地无租之四也。至于直隶之顺天保定河间永平宣化五府。多有圈占之地。其所拨补。大约远隔数百里不等。而地亩半属洼下。每年除完粮之外。所余无几。应令该抚查明。分为上中下三则。其上则中则。按其多寡摊入丁银。至于下则。及有地无租之人。免其一体均摊。务期粮归实在有田之人。不得私相影射。如此则无地穷民。与有地无租之穷民。均不致有赔累之苦也。

  严察派征檄河南通志 
贾汉复

钱粮关系军 国重务。少派则亏 国。多派则病民。原不容一毫增。亦不容一毫减者也。故前奉  钦定悉照万历年间等则派征。刊刻赋役。除荒征熟。永为遵守。 朝廷之嘉惠元元。何其周且详也。倘奉行者上体 国课。下念民瘼。当顺治十二年刊造赋役之时。若俱照万历年间则例银数。磨对清楚。勒之版图。颁以由单。何至于亏 国。又何至于累民。今本部院接准部咨。行查多派少派缘由。及将各属派征文册。与赋役全书。逐一查对。其各州县每亩征银数目。有比赋役多者。有比赋役少者。咸与万历年间等册不符。至于少派者亏 国。不待言矣。其多派者。每亩有多几毫者。有多几厘几分者。甚有多至一钱者。如河南府新安县。上地每亩征银六钱零。宜阳县上地征熟则例。每亩比旧则多至一钱零。若以地复原额计之。多征银数。每州县不下盈千累万。病民之大。莫逾于此。况豫省群黎。自经凋残之后。寥寥孑遗。皆是患难余生。照额派征。尚苦无措。此额外包荒。其何以堪。皆因顺治十二年。始造赋役各官。全不详慎。以致赋役舛错。贻千百年之巨害。俾穷民剜肉包荒。枉苦莫诉。何日是其底止也。故谚有云。粮为万年赃。其斯之谓欤。本部院抚豫以来。何利不为民兴。何害不为民除。似此多派厉民之事。知之既切。察之既真。断不肯任听前官之误。贻残黎无穷之累。除行布政使。查省属地方。遵照万历年间则例派征者。系某某州县。比照赋役包荒多派者。系某某州县。比照赋役少派者。系某某州县。其中多派者何故多派。少派者何故少派。再一合盘筹算。多派州县。除荒熟额银之外。共计额外多出银若干。少派州县。合荒熟额银之数。共计额内尚少银若干。逐一查明。作何更正。造册具详。第此多派少派之数。虽系从前司府州县错误。其中少派者。仅止亳厘之谬。为数无几。而多派者。竟至每亩几分几钱。为害最巨。俟藩司查明日。咨部具题。但事关百姓永害。本部院不避嫌怨。期于力除。以苏民累。合行仰抚属官民人等。一体通知。亦见本部院惓惓为民至意也。

  革场税疏贵州通志 
阎兴邦

贵州一省。旧设贵阳安顺普安镇远四大税。又有永宁毕节乌撒鸭池四中税。皆载在经制。可考者也。后伪逆占据。横征苛敛。遂设立各山场小税名色。深为民害。我 朝辟黔之初。钱粮需用繁多。踵而未改。穷乡僻壤。在在有税。岁额多者百余两。少者拾数两不等。皆于岁初。臣衙门印发循环簿。责令征收足额。按季报查。但黔省羊肠鸟道。舟车不通。凡有货卖。皆肩挑背负。为数无多。一线大路。已纳税数次。及其今日赴此扬。则此场税之。明日赴彼场。则彼场又税之。展转交征。资本易竭。势必裹足不赴。收税之官。虑正额不足。或称贷以完者有之。或苛索以充者亦有之。以致山僻民苗。数年不能易衣。终岁不得食盐。商民实为交病。而税额恐终至难足矣。

臣思各省商税。唯关津有征。至于城市集镇。唯取牙帖小税。未尝征商贾也。独黔省弹丸残区。沿途大税。不为不密矣。而复及山场。琐征负贩。于 国体为不宜。于民生为大困。臣愚以为除四大税。四中税。再如稍接江干。可通商贾。如乌茶渡等六小税。及思南之盐税。新疆平大黔三税。俱应照旧征收外。其余各府之二十七小场杂税。应自本年为始。一概停止。不得仍存税场名色。庶便民生。臣非不知黔省钱粮。仰给外省。本处搜括之数。未可轻言裁减。然 国家用财。取之有道。似此无艺之征。去之唯恐不速。且计一年所入。不过一千六百余两。在 朝廷捐之。仅同涓滴。而深山穷谷。贱贾愚苗。皆永戴  皇仁于无穷。所捐甚小。所得至大。臣受  恩深厚。身任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