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则开西方高门分河流。此亦用水门也。而其法则与后世减水河同。非陂障九泽之意。凿渠减水。施之于清川则可。施之于浊流则分水既多。水力缓弱。不足以冲刷泥沙。正道必至填淤而决于上游。害滋甚矣。因泽体之洿下以潴其水。启闭以时。川水暴至。得左右游波。及其退也。经流不分。永无填淤之患。此圣人之智。所以为大也。

或问汉书云。自郑渠成。溉舄卤之地四万余顷。关中始为沃野。无凶年。然则前未有渠时。渭北之地。皆舄卤也。雍田何以称上上乎。曰此地之为舄卤。以沟洫废也。禹尽力乎沟洫。导溪谷之水以注之田间。蓄泄以时。旱潦有备。高原下隰。皆良田也。泾水在其旁。禹莫之用。岂其智不若后人哉。诚无藉于此也。自商鞅坏井田。开阡陌。而沟洫之制废矣。沟洫之制废。则水泉泻去。其地为咸卤。五谷不殖。秦人患之。此郑国之策所以行也。然渠成之后。舄卤仍不少。儿宽所谓郑国旁高卬之田。严熊所谓重泉以东故恶地是也。故又有辅渠白渠龙首渠之役。及后汉都雒。诸渠渐废。杜佑云。秦汉时郑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四千五百余顷。唐永徽中所溉唯万许顷。洎大历初。又减至六千顷。则两渠之利。至唐而益微矣。宋人以郑渠久废。不可复兴。唯修三白渠。其所溉者。泾阳富平等六县田三千八百余顷而已。熙宁中。于仲山旁更穿丰利渠。溉田二万五千余顷。元至正初。以新渠堰坏。乃复治旧渠口。溉田四万五千余顷。其数不减于汉。然未几亦废。何也。则以泾流愈深。渠身愈高。水不能入口故也。地有高下。势有顺逆。浚畎浍之水以距川。其势顺而易。引川之水以入畎浍。其势逆而难。顺而易者。行之万世而无弊。间有小坏。修治亦易为力。逆而难者。其始虽有不訾之利。而其后将穷而无所复。岁岁作堰浚渠。得不偿劳。子因舄卤之说。而致疑于禹贡。若雍州之田。非两渠无以成其美。不亦过乎。

  论沟洫 
陆世仪

遂人职曰。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注谓万夫者。方三十三里有奇。此亦大概以成法言耳。不可泥也。古人治地。必因水利。而水性趋下。河形无常。如伊洛瀍之类。皆川也。然不可以方计也。即如我吴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三江皆川类也。然不可以方计也。乃若遂人之法。则可因三江以明之。三江之水。自湖达海。长亘百余里。深广亦数十丈。而江之两旁。或十里。或五里。则有纵浦。纵浦者。江之支流也。故其深广则稍减于江。纵浦之两旁。或三里。或二里。则有横塘。横塘者。又浦之支流也。故其深广又稍减于浦。至于塘之两旁。又有港汊。港汊之两旁。又有沟渠。其深广以次更减。而凡江浦泾塘之上。莫不有岸。是可以知遂人之法矣。万夫有川。三江也。川上之路则江岸也。千夫有浍。纵浦也。浍上之道则浦岸也。百夫有洫。横塘也。洫上之涂则塘岸也。十夫有沟。港汊也。沟上有畛。则港岸也。夫间有遂。沟渠也。遂上之径。则塍圩也。此即遂人之法也。不征之实境。而拘拘求纸上之图。岂不悖哉。

治地之法。与治兵不同。治兵由寡以及众。治地自大以及小。故善治兵者。必先定队伍。队伍定而后千夫百夫以至数十万之众。无不可就约束。善治地者。必先浚大川。大川浚而后纵浦横塘以至汊港沟渠之属。无不可就条理。知队伍而后可以谈八阵。知浚川而后可以论沟洫。今之谈八阵者。泥八门之说。而队伍之间。亦欲以八起数。是由众以及寡也。论沟洫者。泥遂人之制。而万夫之川。亦必以为周三十里。是自小以及大也。何怪乎议论烦多。迄无成功哉。

  五省沟洫图则四说 
沈梦兰

沟洫之法。先视通河以为川。次视支河小水及地形低洼便于疏浚省工力者。每距二十里为一浍。川纵则浍横。除山泽城邑及沙砾不可耕外。每沟七百二十步为一洫。方二十里则十洫而为一终之地。画为一百通。每横距八十步为一遂。据东亩言七百二十步则九遂。纵距二百四十步为一沟。七百二十步则三沟而为一通之地。皆经营标识之。合方二十里造一册。其田若干户。户若干亩。逐一注明。择其老成众素信服者董司其事。不可假手胥吏岁冬十月。农事既登。开浚洫浍。广深如法。其土即堆两岸以填涂道。人工按亩科计。田率人耕三十亩。工率日挑二百尺。人十日而洫浍毕。次开沟遂。又十日而皆毕矣。如天寒冻早沟遂至明春开亦可其田多非自种者。即着佃户开浚。照佃科工。产主量给饭资。亩率谷米一升。工毕之后。丈量地亩。亩折四步。均摊以归画一。每岁春冬。各令捞取洫浍新淤以粪田亩。亩率三四十尺。以为常例。

沟洫之设。旱涝有备。利一。淤泥肥田。硗确悉成膏腴。利二。沟涂纵横。戎马不能踰越。足资阻固。利三。商贾贸迁。舟载通行。车费省。物价可平。利四。蝗蝻间作。沟深易于捕治。不致越境。利五。东南耕田。人不过十余亩。西北人力无所施用。俗语所谓望天收。沟洫既开。缦田悉作甽田。利六。西北地广人稀。而岁入无多。家无盖藏。惟水利兴。将饶沃无异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