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天子欲人之言。而谏官瘖不言尔。而顾以为言恐得祸。毋乃诬乎。无求利之思。无好名之见。本之以至诚。而陈之以恺切。持之以至正。而出之以和平。虽在中主。犹能听受。而况  圣君哉。诚恐得祸。则又未尝无以处。孟子曰。辞尊居卑。又曰。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虑其难而不居其位可也。居其位而稍孤其职则大不可也。同于阁下相契殊深。虽齿德相悬。而亦近乎朋友之当责善者矣。用敢发其狂言。靡所忌讳。伏惟留意省察。幸甚幸甚。

  与徐廉峰书 

潘德舆

月朔以来。以齿病未相见。忽闻足下被吏议。惊惧不已。然闻足下能建言。又窃喜平日择友不虚也。昨过足下宅。不值而归。心蕴结未解。今日熟寐觉。闻同舍生诵邸钞。知足下蒙 恩复还词垣。跃然而起。喜满颜色。腹中蕴结者。砉然解释。如层冰泮于水。积云散于天。清和晖朗。不可言喻。并齿病亦忘之。已又思吾所喜者。非足下一人之私也。足下入台十余日。即奋然发议论。可喜一也。足下以降黜之官。承优渥之泽。还清华之选。保文学之荣。可喜二也。虽然。喜未大也。足下方被谴怒。  天威忽开霁。复列侍从。虽卑贱如德舆。尚为足下感戴  君恩。欲舞欲泣。则足下必更感激流涕。过于德舆十倍。自兹以往。足下所以焦思竭力。上报 国家者。亦必过于今十倍。虽今之所司。不过文雅翰墨。而方来之日月未有艾。方来之报称亦未有艾。足下德业功名。得此炼冶。益坚贞硕大。而斯世之事。所以收效于足下者。必无穷也。而犹未也。所谓大可喜者。足下方以言罣吏议。镌级至三。而  天子则曰念言官从末减。大哉  圣言。普天之福。生民之利。万世之庆也。何也。言官之言。不能尽当也。亲见足下之言。一不当  圣意。即降黜与卑官伍。继自今默者必多矣。亲见足下之言。已不当  圣意。犹委曲矜全。使不失往者清切之地之职。是  圣天子重言官以辅聪明。德之盛。量之宏如此也。是  圣天子咨求国是。笃念民生。作养敢言之气如此也。继自今言者必多矣。使言官遭遇如此而犹不言是言官负 朝廷。非 朝廷薄言官。诸言官必不然也。夫言官之言诚不能尽当。顾不尽当。而  圣天子必使敢言者多。则言之当者必出。而天下之受益者必众。虽一人一事。其关系为何等哉。德舆江南一穷士。在京师人海中。如浮萍之细。然区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故欣然布之纸墨。齿病差。仍当诣足下罄谈。不宣。

  与汤海秋书 
左宗植

隔阔频年。始得一聚。春历夏。以昕以夕。别后思念。想同之也。足下高才英气。可百时彦。乡缘言事。仍左计曹。于时流俗。颇用致惜。或忮心者。乃以为快。即海秋自云。有何当袖手版共赋归去来之语。宗植闻之。独笑言贺。以为此乃  圣主造就人才之深心。海秋遭遇之极盛也。假令海秋挟其英情壮志。趾高气扬。即使一日千里。曾不差跌。不过一九衢要人。乘坚策肥。令长安小儿。路傍称羡。转眼之间。不及百年。吾见赫赫海秋。乃浮邱间一丸粪壤耳。岂不大可痛惜乎哉。自古豪杰不世出。抱奇服伟之士。其蓄道德能文章不朽千古者。往往必出于抑塞摧折之余。夫非奇士必期于抑塞摧折也。亦谓非抑塞摧折之遭。不足以收其驰骤溢越之情。而发其感慨奋赴之气。以并入于道德文章之域。而成其不朽千古之才。吾乌知乎抑塞摧折我者之非大有造于我者乎。而胡为郁郁不自得。而撄情于流俗人之意识也乎。受书以来。颇爱贾谊陆贽苏轼之才。以为自圣贤孔孟而外。言文章干用。莫之或先。然之三子者。有遇有不遇。或始遇而终不遇。其为道德文章。各有千古则一也。海秋自视处汉文之世。深谋远画。孰如贾生。处德宗之朝。经纬密勿。论思献纳。孰如陆贽。处元佑之时。文章谏争。孰如苏轼。况长沙之迁谪。忠州之贬斥。儋耳之窜逐。与海秋今日之事。有万此者乎。夫职任者。人臣事君之大分也。予夺者。帝王磨励人才之大柄也。故或知其人之才而亟用之。以表当官之绩或知其人之才而骤用反以为害。则暂抑之。以待他日之用。大君宰执万物。自有深心微意。非臣下所能窥。固不可以尺得喜而寸失忧也。今  天子怒海秋之言事。夺御史。罢章京。又若不欲遽弃吾海秋也者。仍授户部为正郎。  圣主造就人才之意。诚不可知。为海秋者。正宜痛自砥厉。仰答 高厚。辇毂之地。人士众多。足资讲贯。又富有图籍。朝购夕集。以海秋之地。与海秋之年且才。少挫之余。人事简略。举平昔雕虫习华嚣凌竞之气。幡然弃去。并入于敛声就实之中。于以上下古今。深求理乱兴衰之故。与 国家政治得失之大。进可以谋谟庙堂。启赞帷幄。退则昌其议论。箸为文章。以自托于立德立功之次。吾乌能测海秋之所至哉。若论事一不遇。便废然自失。忧愁抑郁。不自振荡。昂藏牢骚。折损春华。是乃柳司马刘宾客辈之所为。非所望于吾海秋者也。南归久不得京中消息。故人天末。深惧吾海秋以少不称意之故。遂阻其远大之业。而不能自返于古人。故反复譬论。布其区区。庶冀吾海秋之悟而听之也。此间惟有荒山怪石。绝少人士。惟日取厨中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