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朔日有食之自二月己丑朔数至次年七月壬午中
间为己丑者退小尽八个月自壬午去己丑恰退八
日经传正是相同观僖五年左氏南至之书即孟献
子所谓正月日至也观昭二十一年梓慎日食以对
孟献子所谓七月日至也冬日至而传称春正月夏
日至而经书秋七月则春秋所书时月皆用周正明

  史伯璇三正说
书伊训篇元祀十有二月太甲篇三祀十有二月蔡
氏传谓三代虽正朔不同然皆以寅月起数十二月
者商以建丑之月为正故以十二月为正也
按月数之说朱子以为改蔡氏以为不改然以诗七
月篇考之则凡七月九月之类是自寅月数起夏正
也观于流火授衣之言可见矣凡一之日二之日之
类是自子月起数盖周之先公已用此纪候故周有
天下遂定为一代之正朔也以v发栗烈之气候验
之可见矣夏正周正同见一诗之中可见月数之未
尝不改矣蔡氏不改之说恐不如朱子之的当近代
唯陈定宇张敷言之论最为分晓故备其说于后以
俟知者之折衷焉
陈定宇曰愚按蔡氏主不改月之说遂谓并不改时
殊不知月数于周而改春随正而易证以春秋左传
孟子后汉书陈宠传极为明着成十年六月丙午晋
侯使甸人献麦六月乃夏四月也僖五年十二月丙
子朔晋灭虢先是卜偃言克虢之期其九月十月之
交乎丙子朔必是时也偃以夏正言而春秋以周正
书可见十二月丙子为夏十月也僖五年春王正月
辛亥朔日南至王正月冬至岂非夏十一月乎经有
只书时者僖十年冬大雨雪盖以酉戌为冬也使夏
时之冬而大雪何足以为异而记之襄二十八年春
无冰盖以子丑月为春也使夏之春而无冰何足以
为异而记之春秋祥瑞不录灾异乃载惟夏时八九
月而大雪不当严寒而严寒夏时十一月十二月而
无冰当严寒而不严寒故异而书之耳春搜夏苗秋
A冬狩四时田猎定名也桓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
杜氏注曰冬猎曰狩周之春夏之冬也鲁虽按夏时
之冬而于子月行冬田之狩夫子只书曰春狩于郎
此所谓春非周之春而何哀十四年春西狩护麟亦
然定十三年夏大搜于比蒲鲁虽按夏时之春于卯
辰之月乃春田之搜夫子只书曰夏搜于比蒲此所
谓夏非周之夏而何次年又书五月大搜于比蒲亦
然也陈宠传尢明白曰天以为正周以为春注云今
十一月也地以为正殷以为春注云今十二月也人
以为正夏以为春注云今正月也孟子七八月之间
旱等不待多言而明是三代之正子丑寅三阳月皆
可以春言也胡氏春秋传不敢谓王正月为非子月
而于春王正月之春字谓以夏时冠周月皆考之不
审安有隔两月而以夏时冠周月之理但得四时之
正适冬寒春暖之宜则惟夏时为然夫子欲行夏时
盖答颜子使得为邦则宜如此耳岂可但知有夏时
之春而不知商正周正之春乎一阳二阳三阳之月
皆可为春故三代迭用之以为岁首以一日论子时
既可为次日子月岂不可为次年观此则三代皆不
改月数与冬不可为春之说陷于一偏明矣
按陈氏此说援引的当已无可议但商书再言十有
二月正是蔡氏主意立说之张本陈氏既不曰于彼
处辨之及至此处辨论又无一言及彼岂偶未之思
耶抑未得其说故遂不敢牵动之耶惟张敷言之说
可以补陈氏之缺今存于后
张敷言改月数议曰或谓三代改正朔无异议月数
之改诸儒议论不一学者病焉亦尝考之乎曰夏商
之制世远无文不可深究周制尚可得而言之谓不
改可乎曰可何以征之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周诗甚
明谓之改可乎曰可何以征之孟子七八月之间旱
春秋正月日南至二月无冰之类是也然则无定论
乎曰有间者伏读春秋至春王正月窃有疑焉夫正
月固王之正月如后世史书书正月即时王之正月
也何假称王窃意必其别有所谓正月者故称王以
别之及读僖公五年晋献公伐虢以克敌之期问于
卜偃答以九月十月之交考之童谣星象之验皆是
夏正十月而其传乃书在十二月其改月明矣又襄
公三十年绛县老人自实其年称臣生之岁正月甲
子朔于今四百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三之一所称正
月亦是夏正寅月孔疏甚明文多不载考之老人所
历正七十三年二万六千六百六十六日当尽丑月
癸未其传乃书在二月其改月又明矣然卜偃老人
并是周人一则对君一则对执政大夫其岁月又二
事中之切用非若他事泛言日月何故舍时王之正
月月数而言夏正哉听之者亦何故都不致诘即知
为寅月起数哉因是而知周之正朔月数皆改必其
朝觐聘问颁朔授时凡笔之于史册者即用时王正
月月数其民俗岁时相语之话言则皆以寅月起数
如后世者自若也而春秋书王正月以别民俗为无
疑周人之诗孟子之书亦各有所取也不然诸儒之
论各执所见主改者遇不改之文则没而不书主不
改者遇改月之义则讳而不录终不能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