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赠答采其尤艳丽者被以新声
群臣酣歌自夕达旦日以为常其后隋伐陈获叔宝
以归从隋文帝饮赋诗及出帝目之曰以作诗之功
夫何如思安时事乎
隋炀帝善属文不欲人出其右薛道衡死帝曰能更
作空梁落燕泥否王胄死帝诵其佳句曰庭草无人
随意绿复能作此语邪自负才学每骄天下之土常
谓侍臣曰天下皆谓朕承藉绪余而有四海设令朕
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
 臣按陈隋二君号为工于词艺者一则因是而君
 臣相狎一则因是而君臣争胜卒底乱亡然则帝
 王之于词章皆非所当作乎曰虞帝敕天之歌大
 禹朽索之训成汤官刑之制虽非有意于为文而
 炳炳琅琅垂耀千古此人君所当法也若大风之
 安不忘危犹可见英主之远虑金镜之任贤去不
 肖亦足以昭示子孙揆之帝王抑其次也若夫雕
 镂组织与文士争一日之长固可羞已况于淫
 猥陋如陈隋之君乎臣故着此以为人主溺心词
 艺者之戒
性理大全
  圣学
程子曰人心广大无垠万善咸备盛德大业由此而
成故欲传尧舜禹汤文武之道扩充是心焉尔帝王
之学与儒生异尚儒生从是章句文义帝王务得其
要措之事业盖圣人经世大法备在方册苟得其要
举而行之无难也
人主之学惟当务为急辞命非所先也
古之人君守成业而致盛治者莫如周成王其所以
成德则由乎周公周公之辅成王也幼而习之所见
必正事所闻必正言左右前后皆正人故习与智长
化与心成今辅养之道不可不至也所谓辅养之道
非谓告诏以言过而后谏也尤在涵养熏陶之而已
矣今夫一日之间接贤士大夫之时多亲寺人宦官
之时少则气质自化德器自成谨选贤德之士以待
劝讲讲读既罢常留以备访问从容燕语不独渐摩
至于人情物态稼穑艰难日积既久自然通达比之
常处深宫为益多矣夫傅德义在乎访闻见之非节
嗜欲之过保身体在乎适起居之宜存畏谨之心故
左右近侍宜选老成重厚小心之人服饰器用皆须
质朴之物俾华巧靡丽不至于前浅俗之言不入于
耳凡动作言语必使劝讲者知之庶几随物箴规应
时谏正调护圣躬莫过乎此矣人君居崇高之位持
威福之柄百官畏惧而莫敢仰视万方崇奉而所欲
必得苟非知道畏义所养如此则中常之君无不骄
肆英明之主自然满假此古今同患治乱所由也所
以周公告成王称前王之德以寅恭q惧为首云
华阳范氏曰人主学与不学系天下之治乱如好学
则天下之君子欣慕愿立于朝以直道事上辅助德
业而致太平矣如不好学则天下之小人皆动其心
欲立于朝以邪谄事上窃取富贵而专权利矣
武夷胡氏曰明君以务学为急圣学以正心为要心
者事物之宗正心者揆事宰物之权也六经所载古
训不可不考若夫分章析句牵制文义无益于心术
者非帝王之学也
心者身之本也正心之道先致其知而诚意故人主
不可不学也盖戡定祸乱虽急于戎务必本于方寸
不学以致知则方寸乱矣何以成帝王之业乎
豫章罗氏曰人主读经则师其意读史则师其迹然
读经以尚书为先读史以唐书为首盖尚书论人主
善恶为多唐书论朝廷变故最盛
朱子曰天下之事其本在于一人而一人之身其主
在于一心故人主之心一正则天下之事无有不正
人主之心一邪则天下之事无有不邪如表端则影
直源浊则流污其理有必然者是以古先哲王欲明
其德于天下者莫不一以正心为本然本心之善其
体至微而利欲之攻不胜其众常试验之一日之间
声色臭味游衍驰驱土木之华货利之殖杂进于前
日新月盛其间心体湛然善端呈露之时盖绝无而
仅有也苟非讲学之功有以开明其心而不迷于是
非邪正之所在又必信其理之在我而不可以须臾
离则亦何以得此心之正胜利欲之私而应事物无
穷之变乎然所谓学则又有邪正之别焉味圣贤之
言以求义理之当察古今之变以验得失之几而必
反之身以践其实者学之正也涉猎记诵而以杂博
相高割裂装缀而以华靡相胜反之身则无实措之
行则无当者学之邪也学之正而心有不正者鲜矣
学之邪而心有不邪者亦鲜矣故讲学虽所以为正
心之要而学之邪正其系于所行之得失而不可不
审者又如此易曰正其本万事理差之毫厘缪以千

舜之戒禹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
中而必继之曰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慎乃
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孔子之告颜
渊既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而又申之曰非礼勿视非礼
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既告之以损益四代之礼
乐而又申之曰放郑声远人郑声淫人殆呜呼
此千圣相传心法之要其所以极夫天理之全而察
乎人欲之尽者可谓兼其本末巨细而举之矣两汉
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