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怨咨于天
地者皆不能反思之罪也
人之有子多于婴孺之时爱忘其丑恣其所求恣其
所为无故叫号不知禁止而以罪保母陵轹同辈不
知戒约而以咎他人或言其不然则曰小未可责日
渐月渍养成其恶此父母曲爱之过也及其年齿渐
长爱心渐疏微有疵失遂成憎怒摭其小疵以为大
恶如遇亲故饰巧辞历历陈数断然以大不孝之
名加之而其子实无他罪此父母妄憎之过也爱憎
之私多先于母氏父若不知此理则徇其母氏之说
牢不可解为父者须详察此子幼必待以严子壮无
薄其爱
人之兄弟不和而至于破家者或由于父母憎爱之
偏衣服饮食言语动静必厚于所爱而薄于所憎见
爱者意气日横见憎者心不能平积久之后遂成深
仇所谓爱之适所以害之也苟父母均其所爱兄弟
自相和睦可以两全岂不甚善
父母见诸子中有独贫者往往念之常加怜恤饮食
衣服之分或有所偏私子之富者或有所献则转以
与之此乃父母均一之心而子之富者或以为怨此
殆未之思也若使我贫父母必移此心于我矣
父母于长子多不之爱而祖父母于长孙常极其爱
此理亦不可晓岂亦由爱少子而迁及之耶
凡人之子性行不相远而有后母者独不为父所喜
父无正室而有宠婢者亦然此固父之昵于私爱然
为子者要当一意承顺则天理久而自协
遗嘱之文皆贤明之人为身后之虑然亦须公平乃
可以保家如劫于悍妻黠妾因于后妻爱子中有偏
曲厚薄或妄立嗣或妄逐子不近人情之事不可胜
数皆兴讼破家之端也
父祖有虑子孙争讼者常欲预为遗嘱之文而不知
风烛不常因循不决至于疾病危笃虽中心了然而
口不能言手不能动饮恨而死者多矣况有神识昏
乱者乎
同母之子而长者或为父母所憎幼者或为父母所
爱此理殆不可晓窃尝细思其由盖人生一二岁举
动笑语自得人怜虽他人犹爱之况父母乎u三四
岁至五六岁恣性啼号多端乖劣或损动器用冒犯
危险凡举动言语皆人之所恶又多痴顽不受训戒
故虽父母亦深恶之方其长者可恶之时正值幼者
可爱之日父母移其爱长者之心而更爱幼者其憎
爱之心从此而分遂成迤逦最幼者当可恶之时下
无可爱之者父母爱无所移遂终爱之其势或如此
为人子者当知父母爱之所在长者宜少让幼者宜
自抑为父母者又须觉悟稍稍回转不可任意而行
使长者怀怨而幼者纵欲以致破家
李之彦东谷所见
  先垄
人子之于亲苟亏生事之礼虽葬与祭致其力何足
以言孝故曰祭之厚不如养之薄吾乡多于至节岁
节清明诣坟所半载余置其亲于荒墟已为非礼乘
祭之后大率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游览尽欢
而归至节岁节非扫松也祗赏梅耳清明非省墓也
祗踏青耳然则人子何以处此当揆之于心平日稍
能孝养虽祭后举杯酌亦未害若孝养有亏即当收
敛酒馔返舍潜自□责庶几亦不至大得罪于名教
大获谴于造物余尝喜一前辈作初入仕启两句云
禄不及亲饱妻孥而何益遂偶其两句忠未报国对
师友以多惭
朱子近思录
  伊川先生蛊九三解
蛊之九三以阳处刚而不中刚之过也故小有悔然
在巽体不为无顺顺事亲之本也又居得正故无大
咎然有小悔已非善事亲也
小学
  稽古
父母怒之不作于意不见于色深受其罪使可哀怜
上也父母怒之不作于意不见于色中也父母怒之
作于意见于色下也
  嘉言
罗仲素论瞽瞍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云只为
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了翁闻而善之曰唯如此而后
天下之为父子者定彼臣s其君子s其父常始于
见其有不是处耳
  又
横渠先生曰舜之事亲有不悦者为父顽母ú唤
人情若中人之性其爱恶若无害理必姑顺之若亲
之故旧所喜当极力招致宾客之奉当极力营办务
以悦亲为事不可计家之有无然又须使之不知其
勉强劳苦苟使见其为而不易则亦不安矣
  又
横渠先生曰事亲奉祭岂可使人为之
  又
伊川先生曰人无父母生日当倍悲痛更安忍置酒
张乐以为乐若具庆者可矣
  又
伊川先生曰病卧于□委之庸医比之不慈不孝事
亲者亦不可不知医
朱子全书
  论人伦
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是不孝到能昏定晨省
冬温夏蹩梢晕孝然而从父之令今看孔子说却
是不孝须是知父之命当从也有不可从处盖与其
得罪于乡党州闾宁熟谏谕父母于道方是孝
叶用之问割股一事如何曰割股固自不是若是诚
心为之不求人知亦庶几今有以此要誉者
  答陈安卿
问程子曰人无父母生日当倍悲痛如先生旧时亦
尝有寿母生朝及大硕人生朝与向日贺高y词恐
非先生笔不审又何也岂在人子自己言则非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