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登二府者十常六七杜正献公以清节名天下然
一生多历外职五为使者遍典诸名藩在内惟三司
户部副使御史中丞知开封府遂至为枢密副使范
文正公自谏官被责召还以天章阁待制判国子监
迁知开封府复责晚乃自庆州亦入为枢密副使二
公皆未尝历两省而文正之文学不更文字之职世
尤以为歉也
故事馆职试诗赋各一篇熙宁元年召试王介安焘
陈侗蒲宗孟朱初平始命改试策论各一道于是始
试敕天之命惟时几论问古用民岁不过三日策
韩门下维以赐出身熙宁末特除翰林学士崇宁中
林彦振赐出身用韩例亦除翰林学士国朝以来学
士不由科第除者惟此二人
唐制翰林学士本职在官下五代赵凤为之始讽宰
相任圜移在官上后遂为定制本朝凡兼学士结□
皆以职名为冠盖沿习此例
唐翰林学士结衔或在官上或在官下无定制余家
藏唐碑多如太和中李藏用碑撰者言中散大夫守
尚书户部侍郎知制诰翰林学士王源中之类则在
官下大中中王巨镛碑撰者言翰林学士中散大夫
守中书舍人刘之类则在官上仍不称知制诰
殊不可晓不应当时官名而升降庞杂乃尔
唐旧制集贤书藏于门下省永泰后以勋臣罢节制
归京师者无职事欲以慰其意乃诏与儒臣日并于
集贤院待制仍赐钱三千缗为食本以给其费于是
郭英V孙志直臧希让高升王延昌与裴遵度畅
崔涣贾至李季卿吴令等十一人皆在选待制之
名于此盖无别于文武余有裴士淹所作孙志直碑
待制给食入衔此出一时权宜后不以为常故唐书
载之不详
俗称翰林学士为坡盖唐德宗时尝移学士院于金
銮坡上故亦称銮坡
唐制学士院无常处驾在大内则置于明福门在兴
庆宫则置于金明门不专在翰林院也然明福金明
不以为称不常居之尔谏议大夫亦称坡此乃出唐
人之语谏议大夫班本在给舍上其迁转则谏议岁
满方迁给事中自给事中迁舍人故当时语云饶道
斗上坡去亦须却下坡来以谏议为上坡故因以为
称见李文正所记
唐诏令虽一出于翰林学士然遇有边防机要大事
学士所不能尽知者则多宰相以其处分之要者自
为之辞而付学士院使增其首尾常式之言而已谓
之诏意故无所更易增损今犹见于李德裕郑畋集
中近岁或尽出于宰相进呈讫但召待诏即私第书
写或诏学士宰相面授意使退而具草然不能无改
定也
咸平中以侍读侍讲班秩未崇乃命杨徽之为翰林
侍读学士邢m为侍讲学士班翰林学士下讲读置
学士自此始其后m以老请补外真宗以其久在讲
席使以本职知曹州而张文节公罢参知政事知天
雄军改翰林侍读学士于是讲读学士为兼职得外
任庆历后凡自翰林学士出者例皆换侍读学士遂
为故事
唐制惟弘文馆集贤院置学士宰相得兼外他官未
有兼者亦别无学士之名如翰林学士侍讲学士侍
读学士侍书学士乃是职事之名尔自后唐安重诲
为枢密使明宗以其不通文义始置端明殿学士以
冯道赵凤为之班枢密使下食于其院端明即正衙
殿也本朝改端明为文明以命程羽自后文明避真
宗谥号改紫宸既又以紫宸非人臣所称改观文则
端明文明紫宸本一殿观文虽异而创职之意则同
四名均一等职也明道中既别改承明殿为端明仍
置学士中间又设资政殿大学士学士则职名增多
不得尽循旧制始真宗为王冀公置资政殿学士班
枢密下此即文明之职也盖是时真宗眷冀公方厚
故不除文明而别创此名及丁文简之罢参政不除
资政殿大学士复置观文观文班在资政殿大学士
上而皇佑中乃以命孙威敏盖用丁文简故事尔轻
重疑亦不伦近岁自资政殿以上皆为二府职名乃
是本朝新制而端明殿为从官兼职之冠则后唐故
事也
唐翰林院在银台之北干封以后刘t之元万顷之
徒时宣召草制其间因名北门学士今学士院在枢
密之后腹背相倚不可南向故以其西廊西向为院
之正门而后门北向与集英相直因榜曰北门两省
枢密院皆无后门惟学士院有之学士朝退入院与
禁中宣命往来皆行北门而正门行者无几不特取
其便事亦以存故事也
唐翰林院本内供奉艺能技术杂居之所以词臣特
书诏其间乃艺能之一尔开元以前犹未有学士之
称或曰翰林待诏或曰翰林供奉如李太白犹称供
奉自张□为学士始别建学士院于翰林院之南则
与翰林院分而为二然犹冒翰林之名盖唐有弘文
馆学士丽正殿学士故此特以翰林别之其后遂以
名官讫不可改然院名至今但云学士而不冠以翰
林则亦自唐以来沿袭之旧也
集贤院学士故事初不分高下但以为名而品秩自
从其官故吴正肃公以前执政资政殿大学士刘原
甫以从官翰林侍读学士皆以疾换授盖不为要职
也然在学士之列视待制则为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