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遂对答又云太史公曰唯唯否否又云七年而太史
公遭李陵之祸凡此以上所称太史公者谓司马迁
也又文选报任少卿书云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
拜言五臣注曰太史迁之父走仆也言己为太史公
牛马之仆盖自卑之辞也又按孝武本纪云有司与
太史公祠官宽舒等议韦昭注曰说者以谈为太史
公失之矣史记称迁为太史公者是外孙杨恽所称
余尝考之史记自序前所指司马谈为太史公者盖
迁之辞也后所指司马迁为太史公者盖后人所定
也按汉仪注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后宣帝以
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臣瓒曰百官表无太
史公司马谈以太史丞为太史令余按班固郊祀志
曰有司与太史令谈班彪略论曰孝武之世太史令
司马迁则谈迁父子相继为太史明矣自序亦曰太
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又云司马氏世主史官故
虽为令而皆可以公称之也迁尊其父故呼谈为太
史公后人又尊迁故呼迁为太史公盖所称公者如
周公召公太公廷尉吴公谒者仆射邓公四皓有园
公夏黄公之类是也非必是其外孙所称韦昭乃以
司马谈为非太史公又以迁为太史公者是杨恽所
称误也
傅讲记儒臣讲读内侍先置书册在几案上揭开
乃用牙篦指以讲读一叶尽儒臣执牙篦立俟内侍
揭过复讲读其不欲劳儒臣如此
石林燕语周官坐而论道谓之王公者非人臣也王
乃天子公五等诸侯自三公而下皆卿大夫尔古者
以六卿兼三公通谓之卿唐制宰相对正衙皆立而
不奏事开延英奏事始得坐非尊之也盖以其论事
难于久立本朝范鲁公为相当禅代之际务从谦畏
始请皆立则今经筵官初皆得坐者非以其师尊之
亦以讲读难久立故也太祖开宝中召王昭素讲便
殿太宗端拱中幸国子监召学官李觉讲皆赐坐此
出一时特恩非讲官例也
国朝经筵讲读官旧皆坐干兴后始立盖仁宗时年
尚幼坐读不相闻故起立欲其近尔后遂为故事熙
宁初吕申公王荆公为翰林学士吴冲卿知谏院皆
兼侍讲始建议以为六经言先王之道讲者当赐坐
因复请行故事下太常礼院详定当时韩持国刁景
纯胡宇夫为判院是申公等言苏子容龚鼎臣周孟
阳及礼官王汾刘韩忠彦以为讲读官曰侍盖侍
天子非师道也且讲读官一等侍读仍班侍讲上今
侍讲坐而侍读立不应为二申公等议遂格今讲读
官初入皆坐赐茶惟当讲官起就案立讲毕复就坐
赐汤而退侍读亦如之盖干兴之制也
邢m自翰林侍讲学士以工部尚书知曹州仍旧职
翰林侍讲学士外除自m始张文节公知白求罢参
知政事以刑部侍郎充翰林侍读学士知天雄军翰
林侍读学士外除自知白始m班翰林学士上从其
官也
故事外官除馆职如秘阁校理直秘阁者必先移书
在省职事官叙同僚之好已乃专遣人持钱及酒
珍馔即馆设盛会燕同僚请官长为之主以代礼上
之会各随其力之厚薄甚有费数百千者就京师除
者则即馆上事会亦如之自崇宁以来外官除馆职
者既多此礼废宣和后虽书官亦预馆职至百
余员故遂废不讲崇宁初许天启自陕西漕对除直
秘阁用故事入馆上事以漕司驺从传导至道山堂
坐吏无一出见者馆职亦各居直舍不相谁何天启
久之索马而去人传以为笑
国朝知制诰必召试而后除唐故事也欧阳文忠记
不试而除者惟三人陈文惠杨文公与文忠此乃异
礼自是继之者惟元佑间苏子瞻一人而已近例凡
自起居舍人除中书舍人者皆不试盖起居舍人遇
中书舍人阙或在告则多权行辞而已试之矣故不
再试遂为故事
学士院旧制自侍郎以上辞免除授赐诏皆留其章
中书而尚书省略具事因降札子下院使为诏而已
自执政而上至于节度使相用批答批答之制更不
由中书直禁中封所上章付院今降批表院中即更
用纸连其章后书辞并其章赐之此其异也既与章
相连后书省表具之字必长作表字傍一撇通其章
阶位上过谓之抹阶若使不复用旧衔之意相习已
久莫知始何时
本朝枢密院官既备学士之职浸废然犹会食枢密
使厅每文德殿视朝则升殿侍立亦不多除人官制
行乃与学士皆与职名为直学士之冠不隶枢密院
升殿侍立为枢密都承旨之任每吏部尚书补外除
龙图阁学士户部以下五曹则除枢密直学士相呼
谓之密学
学士院正厅曰玉堂盖道家之名初李肇翰林志末
言居翰苑者皆谓凌玉清溯紫霄岂止于登瀛洲哉
亦曰登玉堂焉自是遂以玉堂为学士院之称而不
为榜太宗时苏易简为学士上尝语曰玉堂之设但
虚传其说终未有正名乃以红罗飞白玉堂之署四
字赐之易简即□~置堂上每学士上事始得一开
视最为翰林盛事绍圣间蔡鲁公为承旨始奏乞摹
就杭州刻榜揭之以避英庙讳去下二字止曰玉堂

祖宗用人多以两省为要而翰林学士尤号亲切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