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厚之以天章
阁待制知南京及仁宗即位亦特换授是岁迁龙图
阁直学士知广州苏子容罢知制诰知亳州再遇赦
遂复此职尝请别其品秩不报故其谢表云惟丽正
图书之府盛开元礼乐之司在外馆之地则为闲正
学士之名则已重先朝着令或自二府公台而践更
近例迁官皆由两省丞郎而兼领又云惟其恩数之
优当有官仪之别亦尝自言于公府岂敢取必于佥

唐有翰林侍书学士柳公权尝为之太宗平蜀王着
蜀人善书为赵州隆平县主簿或荐其能书召为卫
尉寺丞史馆祗候使详定急就章等后遂以为翰林
侍书而不加学士之名盖惜之也自着后不复除人
着后官亦不显有翰林学士王著者自别一人非此
人也王君玉琪为馆阁校勘晏元宪以前执政留守
南京辟为签书留守判官公事诏特令带旧职从之
馆职外除自君玉始
唐制门下省有弘文馆中书省有集贤殿书院皆以
藏图书弘文馆即修文馆也武德初置设生徒使习
书选京官五品以上为学士六品以上为直学士及
使他官领直馆武后垂拱后以宰相兼领官务中宗
景龙中置大学士至开元初干元殿写四部书置干
元院后改丽正修书院又改集贤直学士等官略如
弘文自是宰相皆带弘文集贤大学士遂为故事
梁迁都汴正明中始于右长庆门东北设屋十余间
谓之三馆盖昭文集贤史馆也初极卑隘太宗太平
兴国中更命于左升龙门里旧车辂院地改作置集
贤书于东庑昭文书于西庑史馆书于南庑赐名崇
文院犹未有秘书省也端拱中始分三馆书万余卷
别为秘阁命李至兼秘书监宋泌兼直阁杜镐兼校
理三馆与秘阁始合为一故谓之馆阁然皆但有书
库而已元丰官制行遂改为秘书省
唐正观初始置史馆干门下省以他官兼领秩卑者
以为直馆宰相□修撰开元中李林甫为监修国史
始迁于中书省后置史馆修撰迄五代遂为故事
本朝干德初首以赵韩王监修国史修撰之外复有
编修校勘勘书校勘编修随时创制不一旧但以书
库吏抄录报状论次其后遂命进奏院及诸司凡诏
令等皆关送开宝后命中书枢密皆书时政记以授
史官淳化中张秘请别置起居院为左右史之职以
梁周翰李宗谔为之凡长春崇德殿宣谕陈列事中
书以时政记记之枢密院则本院记之其余百司封
拜除授沿革制置等事悉皆记录月终送文馆而起
居郎舍人分直崇政殿别记言动为起居注元丰官
制行左右史所书如旧各为厅于两后省史馆归之
著作国史院有故则置假左散骑常侍厅为之而
后始以宰相监修
梁改枢密院为崇政殿因置直崇政院唐庄宗复旧
名遂改为枢密院直学士至明宗时安重诲为枢密
使明宗既不知书而重诲又武人故孔循如议置端
明殿学士一人专备顾问以冯道赵凤为之班翰林
学士上盖枢密使职事官也
后山丛谈太祖常幸秘书省召管军官使观书焉
避暑录话唐制诰以掌进画翰林学士初但为文辞
不专诏命自校书郎以上皆得为之班次各视其官
亦无定员故学士入皆试五题麻诏敕诗赋而舍人
不试盖舍人乃其本职且多自学士迁也学士未满
一年犹未得为知制诰不与为文岁满迁知制诰然
后始并直本朝既重学士之选率自知制诰迁故不
试而知制诰始亦循唐制不试雍熙初太宗以李文
正公沆及宋王化基为之化基上章辞不能乃始
中书并召试制诰二首遂为故事其后梁周翰薛映
梁鼎亦或不试而用欧阳文忠公记惟公与杨文公
陈文惠公三人者误也
国朝馆职制科及进士第一人试用既有常法余皆
以大臣荐其所知而无定制制科既改用策论而进
士第一人与大臣所荐犹循用诗赋治平末英宗患
人材少始诏宰相参知政事各举五人时韩魏公曾
鲁公为宰相欧阳文忠公赵康靖公为参政共荐二
十人未及召试而神宗即位乃先择其半与府界提
点陈子东奏事称旨特命附试者十一人皆入馆吴
申为御史言诗赋不足得士请自是杂以经史时务
试论策乃命罢诗赋试以策论二道然终神宗之世
未尝行盖自更官制在内者与职事官杂除在外赏
劳以为贴职者但以为宠也元佑初举行治平故事
而通命知枢密院与同知亦荐遂用熙宁之令试策
一道绍圣后不复行四十年间惟治平元佑两见而
已盖必欲得材而慎其选自不能数也
太宗敦奖儒术初除张参政洎钱枢密若水为翰林
学士喜以为得人喻辅臣云学士清切之职朕恨不
得为之唐故事学士礼上例弄猕猴戏不知何意国
初久废不讲至是乃使敕设日举行而易以教坊杂
手伎后遂以为例而余为学士时但移开封府呼市
人教坊不复用矣既在禁中亦不敢多致但以一二
伎充数尔大观末余奉诏重修翰林志尝备录本末
会余罢书不克成
旧学士院在枢密院之后其南庑与枢密后廊中分
门乃西向玉堂本以待乘舆行幸非学士所得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