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改名固。此时人之互避,为三国时特俗。
  
  孙皓字元宗,而吴令孟宗改名仁。刘备叔父字子敬,孟达亦字子敬,刘备赐刘封死,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子度即孟达,避先主叔父敬改之。
  避名而及字,此又三国时之特俗也。
  
  《韦曜传》有“误犯皓讳,辄见收缚,至于诛戮”之言。或以此为吴时讳禁特严,不知所谓皓讳者,忌讳耳,非名讳也。《孙皓传》称“皓粗暴,多忌讳,好酒色”是也。皓既暴戾若此,谁尚犯其名哉!
  
  世次帝号所出名讳举例
  
  魏一武帝曹氏操
  
  二文帝武帝子丕
  
  三明帝文帝子睿
  
  四齐王明帝养子芳芳林园改华林园,见《文帝纪》注。
  
  四高贵乡公文帝孙髦
  
  父东海定王霖
  
  三陈留王武帝孙奂初名璜
  
  父燕王宇
  
  蜀一先主刘氏备
  
  叔父子敬
  
  二后主先主子禅
  
  吴一大帝孙氏权
  
  父坚
  
  太子和和禾兴县改嘉兴。
  
  二废帝权子亮
  
  二景帝亮兄休休阳县改海阳,晋平吴,又改海宁。
  
  三归命侯权孙皓或从日。孟宗改名仁。字元宗,一名彭祖,字z家。
  
  父和
  
  第七十四晋讳例
  
  避讳至晋,渐臻严密。《通典》一○四《礼篇》所载讳议,大半出于晋人。其所议者:一、七庙讳字议;二、上书犯帝讳,及帝所生讳议;三、山川与庙讳同,应改变议;四、上表称太子名议;五、父讳与府主名同议;六、授官与本名同宜改,及官位犯祖讳议。固已讨论綦详矣。然晋时讳制,并不如唐宋之繁,其特异者,为东晋皇后讳,比历代特多。《通典》帝所生讳议,即当时因吴兴郡上事,有春字犯郑太妃广讳,下制书推之,众官多以为小君之讳,列于讳榜,故天下同讳;所生之讳,不列讳榜,故天下不同讳。可知晋时后讳,实列讳榜。故《晋书后妃传》:“成恭杜皇后讳陵阳【阳字衍】,改陵阳县为广阳。”《毛穆之传》:“字宪祖,小字武生,名犯哀靖王后讳,故行字。后又以桓温母名宪,乃更称小字。”至郑太妃讳,虽经朝议,多数以为不应讳。然君之所讳,臣无不讳之说,亦极有力,故凡春字地名,悉以阳字易之,如富春曰富阳,宜春曰宜阳之类,是也。又当时议礼之臣,引《春秋》必曰《阳秋》,如《郑太后传》曰“《阳秋》之义,母以子贵”,又曰“依《阳秋》二汉故事”,是也。孙盛、檀道莺辈著书,亦曰《阳秋》,如《晋阳秋》、《续晋阳秋》,是也。《褚裒传》则
  
  曰“季野有皮里阳秋”,后世至传为美谈。赵宋时葛立方著诗话,乃名曰《韵语阳秋》,则已忘其为避讳者矣。
  世次帝号所出名讳举例
  晋一宣帝司马氏懿懿改益,或改壹,《蜀志》称张懿为张益,《宋书》王懿称字仲德。
  二景帝宣帝子师太师改太宰,京师改京都,或改京邑。
  二文帝景帝弟昭昭阳县改邵阳,张掖昭武县改临泽,建安昭武县改邵武。《吴志》称韦昭为韦曜。
  三武帝文帝子炎《魏志》称孙炎字为孙叔然。
  四惠帝武帝子衷
  四怀帝武帝子炽
  五愍帝武帝孙业一作邺建业改建康,邺县改临漳。
  父吴孝王晏
  东晋五元帝景帝曾孙睿《宋书》王睿,以字元德行。
  父琅邪恭王觐
  六明帝元帝子绍
  七成帝明帝子衍《杜皇后传》称王衍为王夷甫。
  七康帝成帝弟岳邓岳改名[,后竟改名岱。
  八穆帝康帝子聃
  八哀帝成帝子丕
  八海西公哀帝弟奕
  六简文帝元帝少子昱育阳县改云阳。
  七孝武帝简文帝子曜
  八安帝孝武帝子德宗
  八恭帝安帝弟德文
  
  第七十五南北朝讳例
  
  南北朝父子不避同名,已见前条,似南北朝之讳禁甚宽也。然据《颜氏家训风操篇》所述,并谓:“吾亲识中有讳襄、讳友、讳同、讳清、讳和、讳禹,交疏造次,一座百犯,无J赖焉。”则当时之讳禁又甚严也。
  
  北齐高祖高欢,父名树生,《北齐书杜弼传》称:“相府法曹辛子炎咨事,读署为树,高祖大怒曰:‘小人都不知避人家讳。’杖之。弼进曰:‘礼,二名不偏讳,子炎之罪或可恕。’高祖骂之曰:‘眼看人_,乃复牵经引礼。’叱令出去。”
  此北朝事也。
  
  《南齐书文惠太子长懋传》称:“长懋转秘书丞,以与宣帝讳同,不就。”宣帝,萧道成之父承之,长懋曾祖也,丞其嫌名耳。然道成之成不避承,秘书丞何为避承。《南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