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百官志》,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大司农、少府,皆有丞,尚书有左右丞,皆不讳。《武帝纪》永明六年有“宕昌王梁弥承”;《州郡志》南琅邪有承县,正名亦不讳。《州郡志》又有安成郡,及夷道、k道、利成、绥成、始成诸县,于道成之名亦不讳。此则南朝事也。
  
  综观种种史实,南北朝避讳,实无定制,宽严随人意而异,故矛盾之事,并见于一时。入隋则讳禁稍严,渐开唐人风气矣。
  
  世次帝号所出名讳举例
  
  宋一武帝刘氏裕王敬弘名裕之,谢景仁、褚叔度、张茂度名裕,皆以字行。
  祖靖靖向靖改称小字弥,孔靖以字季恭行。
  父翘
  
  二少帝武帝子义符
  二文帝武帝子义隆
  三孝武帝文帝子骏
  四前废帝孝武子子业
  三明帝文帝子王以字景文行。
  四后废帝明帝子昱
  四顺帝明帝子准平准令改染署令。
  南齐一高帝萧氏道成薛道渊改名渊,萧道先改名景先。
  
  父承之
  
  二武帝高帝子或作颐
  
  四郁林王武帝孙昭业
  
  父文惠太子长懋
  
  四海陵王郁林王弟昭文
  
  二明帝高帝兄子鸾
  
  父始安贞王道生
  
  三东昏候明帝子宝卷
  
  三和帝明帝子宝融《梁书柳恽传》、《徐勉传》,于王融皆称其字元长.而不名。
  梁一武帝萧氏衍
  父顺之顺之《梁书》称顺阳郡为南乡,《南齐书》
  
  顺字多易为从。
  
  二简文帝武帝子纲
  
  二元帝武帝子绎
  
  三敬帝元帝子方智
  
  陈一高祖陈氏霸先
  二世祖高祖兄子`
  父始兴王道谭
  
  三废帝世祖子伯宗
  
  二宣帝世祖弟顼
  
  三后主宣帝子叔宝
  
  北魏一道武帝拓跋氏上县改上封。
  二明元帝道武子嗣
  三太武帝明元子焘
  五文成帝太武孙浚
  
  父景穆帝晃晃《魏书》称慕容字曰元真。
  
  六献文帝文成子弘弘农郡改恒农。《魏书》称冯弘字曰文通,石弘字曰大雅。
  
  七孝文帝献文子宏《魏书》称崔宏字曰玄伯,苻宏字曰永道,李宏仁字曰容仁。
  八宣武帝孝文子恪《魏书》称慕容恪字曰元恭。
  九孝明帝宣武子诩尉诩改名羽。
  八孝庄帝献文孙子攸
  
  父彭城王勰
  八前废帝献文孙恭
  父广陵王羽
  八前废帝太武五世孙朗
  父章武王融
  九出帝孝文孙或作循
  
  父广平王怀
  
  西魏九文帝孝文孙宝炬
  父京兆王愉
  
  东魏九孝静帝孝文孙善见
  父清河王
  北齐一神武帝高氏欢欢改为欣,《周书文帝元后传》张欢,《北齐书张琼传》作张忻。
  六世祖隐隐赵隐以字彦深行。
  高祖泰泰北齐人称宇文泰小字曰黑獭。
  父树生树生《北史隋文帝纪》树颓县,《魏书地形志》作殊颓。
  二文襄帝神武子澄
  二文宣帝神武子洋
  三废帝文宣子殷殷州改赵州。
  二孝昭帝神武子演
  二武成帝神武子湛
  三后主武成子纬
  四幼主后主子恒
  周一文帝宇文氏泰小字黑獭萧泰以字世怡行。黑水改乌水,见《元和志》。
  二孝闵帝文帝子觉
  二明帝文帝子毓
  二武帝文帝子邕《北史》郑道邕,《周书》作郑孝穆。
  三宣帝武帝子S
  四静帝宣帝子阐初名衍
  
  隋一高祖杨氏坚
  
  祖祯祯李孝贞以字元操行。
  父忠忠兼避中字,凡中皆改为内,中书改内
  史,中牟县改内牟。
  二炀帝高祖子广一名英广改为大,或为博,广川县改长河,广武县改雁门。
  四恭帝炀帝孙侑
  父元德太子昭
  
  第七十六唐讳例
  
  唐制,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故唐时避讳之法令本宽,而避讳之风尚则甚盛。武德九年,有“世及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避”之令。显庆五年,有 “嫌名不讳,今后缮写旧典文字,并宜使成,不须随义改易
  ”之诏。然唐人注《史记》、《两汉书》、《文选》,撰晋、梁、陈、北齐、周、隋、南、北八史,于唐庙讳,多所改易,古籍遂至混淆。其中一部分士夫,则雅不以广避为然。《会要》廿三言:宪宗为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