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不堪,遂启代之。m之乃造坐云:‘下官以犯讳被代,未知明府讳。若为攸字,当作无f尊傍犬?为犬傍无f尊?若是有心攸?无心攸?乞告示。’”竹汀先生曰:“无f尊者,酋也。酋傍犬为猷,犬傍酋为q。有心为悠,无心为攸。攸悠猷q,四字同纽同音。亮父名攸,m之佯为不知,问是何字,频触其讳,且以犬傍戏之也。世俗读攸悠二字如忧音,而史文遂难通矣。”【乃和案:钱说见《南史考异》二。】
  
  《旧唐书萧复传》:“以复为统军长史。复父名衡,特诏避之。”盖本为行军长史。由此可见当时衡行二字音同,而今音则不尽同也。
  
  《新唐书韦皋传》:“皋兄聿,迁秘书郎,以父嫌名,换太子司议郎。”据《唐文粹》六十权德舆《南康郡王家庙碑》,皋父名贲。可见当时贲秘二字音同,而今音不尽同也。
  
  卷八历朝讳例
  第七十二秦汉讳例
  
  前篇所举诸例,以类区分,参伍错综,期无馀蕴。兹更以时为主,列举历朝讳字,俾便检照。各朝讳制,顺附及焉。并记其世次者,所以便于计算已祧之庙也。
  
  秦初避讳,其法尚疏。汉因之,始有同训相代之字。然《史记》《汉书》于诸帝讳,有避有不避。其不避者固有由后人校改,然以现存东汉诸碑例之,则实有不尽避者。大约上书言事,不得触犯庙讳,当为通例。至若临文不讳,诗书不讳,礼有明训。汉时近古,宜尚自由,不能以后世之例绳之。
  
  汉宣帝元康二年诏曰:“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也。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讳询,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此上书不得触讳之说也。灵帝时诸碑,远不避光武讳,近不避桓帝讳,此临文不讳之说也。惟汉讳有一定相代之字,后世无之,即有亦非一定,斯为独异耳。
  
  世次帝号所出名讳代字举例
  
  秦一始皇赵氏政一作正谓正月为端月。
  
  父庄襄王子楚子楚谓楚为荆。
  
  二二世始皇子胡亥
  
  汉一高祖刘氏邦国汉诏引书“协和万邦”为万国。
  
  二惠帝高祖子盈满《史记》引《左传》
  “万盈数也”为满数。
  高后雉野鸡《汉书杜邺传》用雉升鼎耳事,改雉为野鸡。
  二文帝高祖子恒常恒山郡改常山。
  三景帝文帝子启开称微子启为微子开。
  四武帝景帝子彻通改蒯彻为蒯通。
  五昭帝武帝子弗初名弗陵不
  七宣帝武帝曾孙询初名病已谋
  父史皇孙进
  八元帝宣帝子]盛
  九成帝元帝子骜俊
  十哀帝元帝孙欣喜
  父定陶共王康
  十平帝元帝孙b初名箕子乐
  父中山孝王兴
  后汉一光武高祖九世孙秀茂改秀才为茂才。
  叔父赵王良良改寿良县为寿张。
  二明帝光武子庄初名阳严庄助改严助,庄安改严安。
  三章帝明帝子刂
  四和帝章帝子D或误作肇始
  五殇帝和帝子隆盛伏隆《东观记》作伏盛。
  五安帝章帝孙祜或误作v福朱祜《东观记》作朱福。
  父清河孝王庆庆庆纯改为贺氏,见《吴志贺齐传》注。
  六顺帝安帝子保守
  七冲帝顺帝子炳明
  七质帝章帝玄孙缵继
  父渤海孝王鸿
  六桓帝章帝曾孙志意赵戒字志伯,《孔庙置守庙卒史碑》作意伯。
  父蠡吾侯翼
  七灵帝章帝玄孙宏大
  八献帝灵帝子协合
  
  第七十三三国讳例
  
  三国时祚短促,各处偏隅,其讳法亦有足考者。魏儒王肃有《已迁主讳议》,载于《通典》一○四。其所主张,以为诗书,临文,庙中,乃至言事,皆不必讳,唯臣民不得以为名字耳。吴臣张昭则有《驳应劭为旧君讳议》,载于本传注。劭之言曰:“起元建武已来,旧君名讳,五十六人,后生不得协也。”昭则以为: “亲亲有衰,尊尊有杀,属绝则不拘于协。”协,谓同其名也。两国之臣,其言论如此,其事实则何如:
  
  《魏纪》:“甘露五年诏曰:古者人君名字,难犯易讳。今常道乡公讳字甚难避,其博议改易列奏。”常道乡公即陈留王。初名璜,即位后改名奂。奂为燕王宇子。景元元年有司议奏事,上书,文书,及吏民,皆不得触王讳。此魏故事也。
  
  《吴志》:“赤乌五年,立子和为太子,改禾兴为嘉兴。”是为历代避嫌名之始。《孙休传》永安五年注,引《吴录》载休诏:“礼,名子欲令难犯易避。孤今为四男作名字,太子名,音湾,字,音迄。次子名,音觥,字,音U。次子名埽音莽,字j,音举。次子名,音褒,字,音拥。此都不与世所用者同,庶易弃避。”此吴故事也。
  
  孙皓时,后父滕牧、司空丁固,皆名密。滕避丁,改名牧;丁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