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賢護生行慈之要務。故律云。若行五里。無囊不去。濾羅有五種。一。密絹方羅。二。陰陽瓶。三。君持瓶。此二皆以絹鞔口。細繩繫頸。沉放水中。待滿牽出。四。酌水羅。五。角羅。用絹方二磔許。或繫瓶口。或置盌上。濾而用之。須待日出者。謂寒天早濾。恐蟲凍死也△不得燃腐薪者。謂腐朽之木。自然有蟲。故不聽也。經云。亦不得燃生薪溼薪△作食不得帶爪甲垢者。律制不得畜爪甲。長一麥即翦。帶垢不淨作食。得廁中鬼報。寄歸傳云。營供必先洗手。潄口。淨器。不者所作祈請。並無効驗。古云。作食不潔餧人。人必瞋之。神亦惡之。穢食委棄。均於暴殄。譬喻經云。有沙門作摩波利飯。比丘分酪酥著手。以手拭柱。柱即破裂。不可不慎。
  三依教護生
  凡棄惡水。不得當道。不得高手揚潑。當離地四五寸。徐徐棄之○凡掃地。不得迎風掃。不得聚灰土安門扇後○洗內衣。須拾去蟣虱方洗○夏月用水盆了須覆。若仰即蟲生。
  惡水。是洗器浣濯之水也。謂不得當人行道處棄瀉故。當離地四五寸。不致揚潑也。徐徐棄之。不致污衣也△凡掃地等句者。迎風掃。地塵[土*孛]人面。非是有智之人。聚灰土安門扇後。其人有始無終。後來結果可見。經云。掃地當令淨。不得有迹。有迹即時掃却。百緣經云。掃地得五種功德。一。自除心垢。二。除他心垢。三。去憍慢。四。調伏心。五。增長功德。得生善處。成實論云。掃一閻浮提僧地。不如掃佛地一掌△洗內衣須拾去蟣虱者。謂離傷生之過也。小者名蟣。大者名虱。拾淨律無呵責△夏月用水盆了須覆者。謂盆仰則有餘水。有水則蟲易生也。凡洗上衣之盆。不得洗足及下衣。晒時竿上亦不得相觸。含水噴法衣。必先潄口。
  二補儀
  附 不得熱湯潑地上○一切米麵蔬果等。不得輕棄狼藉。須加愛惜。
  不得熱湯潑地上者。傷生之故也。亦不得以熱湯澆火令滅。古云。惡水高揚。熱湯潑地。微細昆蟲。何處迴避。水火毒身。如入鼎沸。以此劇刑。橫加無謂。我福無增。彼惡永記。故云徐徐。清涼如意△一切米麵蔬果等。不得輕棄狼藉者。謂今生不惜物。來世無受用。況常住眾僧之物。而不深加愛惜耶。古云。天倉五穀。在二十八宿。乃危星主之。人以食為天。故聖人務農重穀。天子親耕勸農。春夏祈穀于上帝。而人不知天地養育之恩。豈五穀可撒棄耶。況釋子尤當念信施之恩。更宜尊重。
  入浴第十二(凡十事○分二)初正儀(分二)
  初淨穢須知
  先以湯洗面。從上至下。徐徐洗之○不得麤躁。以湯水濺鄰人○不得浴堂小遺。
  佛制半月洗浴。因耆婆童子所白。謂比丘多食。非浴不瘥。故開病時。後為作務遠行等。又開△先以湯洗面者。謂面為一身最尊故。凡入浴時。先將下衣掛下竿已。以浴巾圍好下身。方脫上衣掛上竿上。次以水洗淨。然後入池。默誦偈呪。從上至下。徐徐洗之。沐浴之儀不廢也△不得麤躁。以湯水濺鄰人者。濺。音箋去聲。激灑也。謂當細行而浴。不得麤躁。使湯水激灑鄰人。動他心念也△不得浴堂小遺者。小遺。或云小行。或云小解。或云小淨。或云小便。然淨地尚不可遺。況浴堂中耶。葢洗浴原為潔身。小遺浴堂。則求潔反污矣。既污自身。復污大眾。則禮佛誦經。一切皆成不淨。莫大之罪也。僧護經云。比丘在淨地大小便利。不擇處所。以是因緣。入地獄中。作肉廁井。火燒受苦不息。
  二嫌疑當避
  不得共人語笑。人天寶鑑云。一沙彌入浴戲笑。遂感沸湯地獄之報○不得洗僻處○凡有瘡癬。宜在後浴。或有可畏瘡。尤宜迴避。免刺人眼○不得恣意久洗。妨礙後人。
  語笑。乃放逸之根。殊不知身垢未淨。而心垢先生。皆由不知慚愧。故感此報也。浴者。各須自嚴。浴堂警語云。不得以水互相澆洗。亦不得用水太費。不得在內洗衣。入不先師。亦不得在上座前浴。萬峯浴室銘云。山峗路遠。致其柴薪。瀹釜然火。効其勞勤。一月數浴。叢林罕聞。沙彌戲笑。沸湯澆淋。洗心滌慮。日新又新。何以報德。忽悟水因△僻處者。大小便處也。謂先當洗淨。入浴時不必再洗僻處。以違從上至下之儀也。然下身縱有熱疿。及癢疥者。亦不得先湯△凡有瘡癬者。十誦律云。有比丘癩病求治。藥師耆域告言。汝可洗浴得瘥。比丘答言。佛未聽許入浴堂。諸比丘白佛。佛聽眾僧洗後浴之。故曰宜在後浴也△可畏瘡者。如癰疽及一切惡瘡等。自須迴避。或取水別洗。免刺人眼。或在最後方浴。不然則損福招愆△不得恣意久洗者。謂當愛惜常住。體諒大眾。不得恣情縱意久洗。妨礙後人也。
  二補儀
  附 脫衣著衣。安詳自在○浴前先洗淨。須細行。不得以洗淨水入浴釜○湯泠熱。依例擊梆。不得大喚。
  安詳自在者。謂不得輕躁倉卒也△浴前先洗淨者。謂未浴之前。先當如法洗淨已。方可入池也。前缺此法。今故補之。不得以洗淨水入浴釜者。釜。鍋也。謂不得以洗淨穢水。入于浴鍋也△湯冷熱。依例擊梆者。謂當守常住之規。不得高聲大喚。以類俗人也。古來浴堂設小板。或小梆于內。湯泠。鳴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