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學道者。不可專記名相。而失至真之道。昔戒山法師。講辨無礙。一居士。專以名相數數致問。山以其繁數。逆而問之曰。居士眉毛。有幾莖。士無語。後不復問。談柄者。即麈尾也。麈。鹿中之王。與虎鬥。羣鹿隨麈而走。麈尾東向。則羣鹿皆東。麈尾西向。則羣鹿皆西。所以護羣鹿之命也。上古大儒。與諸弟子講論道學。葢取其意。使諸弟子聽其麈揮也。
  不得未會稱會。入耳出口。
  【箋】佛法機緣。圓轉奧妙。非誠心窮究。不能深入。今之學者。不顧本分。這邊聽得一篇。那邊聽得兩句。不知好惡。但裝在肚皮裏。即成惡口小家。便道我會說佛法。究竟沒交涉。古德云。從門入者。不是家珍。須是自己胸中流出。葢天葢地始得。若道聽塗說。入耳出口。不過口耳之學。豈敵生死哉。
  年少沙彌戒力未固。宜更學律。不得早赴講筵。
  【箋】徵。梵網。第七懈怠不聽法戒。即犯輕垢之罪何故沙彌。不得早付講筵。
  訓。梵網不聽法。為新學菩薩說也。年少沙彌。尚不知沙彌中事。安可事。同菩薩。且學律。乃聽法之基。譬夫樹九仞之樓。先當平實基地。基地不平。其樓終不能樹也。故制滿夏聽講。設滿五夏。戒相未明。戒德未備。亦不許離師。猶須盡壽。學戒故律有智者謂許離師。無智者猶須盡壽。

  習學經典第九

  【箋】敬福經。善男子。經典之法。不得顛倒一字重點。五百世墮。迷道中。不聞正法。
  大集經。若有眾生。於過去世。作諸惡業。或毀於法。或謗聖人。於說法者。為作障礙。或抄寫經法。洗脫文字。或損壞他法或闇藏他經。由此業緣。今得盲報。善戒經。若為議論破於邪見。若二分經。一分外書。不犯。
  賢愚經。一比丘。課一沙彌經。日有恒限。不如限。責之。沙彌讀經。於乞食之暇得食。早則誦足。遲則否也。沙彌慮食遲愆限受責。乃泣行乞。有長者聞而知之。告曰今後可無乞。但食予家。業可專矣。沙彌乃得專誦無違比丘後為定光佛。一號燃燈佛。沙彌後為釋迦佛。長者後為阿難。結集四十九年。不遺一字。供養讀經報也。
  智論。學習外典。如以刀割泥。泥無所成。而刀自損。
  無著論。若讀若誦者此說受持固故。為欲受。故讀。為欲持。故誦。又復讀者。習誦故。持者。總覽義故。四分。開學誦文書。及學世論。為伏外道。百丈錄。
  夫讀經看教。語言皆須宛轉。歸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秪明如今鑑覺自性。但不被一切有無諸境轉。是汝導師。能照破一切有無諸境。是金剛慧即有自由獨立分。若不能恁麼會得。縱然誦得十二韋陁典。秪成增上慢。却是謗佛。不是修行。但離一切聲色。亦不住於離。亦不住於知解是修行。讀經看教若准世間是好事。若問明理人邊數。此是壅塞人。十地之人脫不去。流入生死河。但是三乘教。皆治貪嗔等病。秪如今念念若有貪嗔等病。先須治之。不用求覓。義句知解。知解屬貪。貪變成病秪如今但離一切有無諸法。亦離於離。透過三句外。自然與佛無差。既自是佛。何慮佛不解語。秪恐不是佛。被有無諸法。縛。不得自由。以理未立。先有福智被福載去。如賤使貴。不如先立理。後有福智若要福智。臨時作撮土成金。撮金為上。變海水為酥酪。破須彌為微塵。攝四海水入一毛孔。於一義作無量義。於無量義作一義。伏惟珍重。
  五燈。有僧與童子上經了。令持經著函內。童曰。某甲念底。置向那裏僧無語。法燈代云。汝念甚麼經。石樹代云。那裏念起。原置那裏。
  頌。童子一函經。問置於何處。有口不能宣。我聞如是住。
  ◎南安巖自嚴尊者。有沙彌無多聞性。而事師謹願。師憐之。作偈使誦之偈曰。大智發於心。於心何處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於是世間章句。唔吚上口。圭峰疏。
  論纂要序中斯教理皆密行果俱致。使口諷牛毛。心通麟角。
  大慧錄。博覽羣書。本以資益性識。而反以記持古人言語。蘊在胸中。作事業。資譚柄殊不知聖人說教之意。所謂終日數他寶。自無半錢分。看讀佛教亦然當須見月忘指。不可依語生解。古德云。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讀書看教能如是。方體聖人之意少分。
  ◎凡看經教及古德入道因緣。心未明了。覺得迷悶沒滋味。如齩鐵橛相似時。正好著力。第一不得放捨。乃是意識不行。思量不到。絕分別。滅理路處。尋常可以說得道理。分別得行處。盡是情識邊事。往往多認賊為子。不可不知。
  ◎湛堂每獲前賢書帖。必焚香開讀。或刊之石。曰。先聖盛德佳名。詎忍棄置。其雅。尚如此。故其亡。無十金之聚。惟唐宋諸賢墨蹟。僅存兩竹籠。衲子競相價唱。得錢八十餘千助茶毗禮。
  保寧勇錄。夫看經之法。後學須知。當淨三業。若三業無虧。則百福俱集。三業者。身口意也。端身正坐。如對聖容。則身業淨也。口無雜言。斷諸嬉笑。則口業淨也。意不散亂。屏息萬緣。則意業淨也。內心既寂。外境俱捐。方契悟於真源。庶研窮於法理。可謂水澄珠瑩。雲散月明。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