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事  突吉羅法一百事  滅諍法七事  尼無不定法。四依法全同大僧。今不贅列。

尼行八敬法
  一不得罵詈比丘。  二不得舉比丘過。比丘得舉尼過。  三應從大僧受具戒。  四犯僧殘。半月在二部僧中行摩那埵。  五半月當于僧中請教誡師。  六不應于無比丘處結夏安居。  七夏訖。當往僧中求自恣。  八百歲尼禮初夏比丘足。
  菩薩戒

  菩薩戒者。即菩薩萬行。乃進趣菩提莊嚴法身之大道也。其戒遍周九界。極盡未來。非可以數量局。非可以名相陳。姑約其大槩名為三聚。一攝律儀戒。謂無惡不斷也。二攝善法戒。謂無善不修也。三攝眾生戒。謂無生不度也。但為下凡癡暗昧。于進修乃有梵網一經。略示蹊徑。使知所適從。然亦大海中之一滴而已。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是在智者。
梵網波羅夷罪十戒
  一殺戒  二盜戒  三婬戒  四妄語戒  五酤酒戒  六說四眾過戒  七自讚毀他戒  八慳惜加毀戒  九瞋心不受悔戒  十謗三寶戒

梵網輕垢罪四十八戒
  一不敬師友戒  二飲酒戒  三食肉戒  四食五辛戒  五不教悔罪戒  六不供給請法戒  七懈怠不聽法戒  八背大向小戒  九不看病戒  十畜殺具戒  十一國使戒  十二販賣戒  十三謗毀戒  十四放火焚燒戒  十五僻教戒  十六為利倒說戒  十七恃勢乞求戒  十八無解作師戒  十九兩舌戒  二十不行放救戒  二十一瞋打報仇戒  二十二憍慢不請法戒  二十三憍慢僻說戒  二十四不習學佛戒  二十五不善知眾戒  二十六獨受利養戒  二十七受別請戒  二十八別請僧戒  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三十不敬好時戒  三十一不行救贖戒  三十二損害眾生戒  三十三邪業覺觀戒  三十四暫念小乘戒  三十五不發願戒  三十六不發誓戒  三十七冐難遊行戒  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四十揀擇受戒戒  四十一為利作師戒  四十二為惡人說戒戒  四十三無慚受施戒  四十四不供養經典戒  四十五不化眾生戒  四十六說法不如法戒  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四十八破法戒

  菩薩隨身十八種物。楊枝.澡豆.三衣.瓶.鉢.坐具.錫杖.香爐.奩.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像。
  經言。十八種物許常隨身。非謂必備方為菩薩也。世之受菩薩戒者。汲汲乎惟十八物是辦。肩荷隨身。便為畢事。膠彼瑣儀。忘其大義。上求下化之弘規。果如是而已哉。
  梵網經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若不受此戒。外道.邪見人.畜生與木頭平等。無有異故。知不受菩薩戒者。縱學佛法。勤苦修行經千萬劫。祗名眾生。欲脫生死.欲破業障.欲成菩提。終無得理。縱或受已。毀戒。還是佛之弟子。若不受者。名為外道。故經云。薝蔔花雖萎。猶勝一切花。破戒諸比丘。猶勝諸外道。
  今此菩薩三聚淨戒受之者。報圓佛果。相好無邊。三達.五眼.十力無畏。一切功德無不具足。即于此身一念之中。訖至成佛。具足八種殊勝功德。
  一者。趣道場殊勝。當知受菩薩戒者。如大鵬鳥。舉翅高飛。能至十萬九千里。菩薩發心受此大戒。能越六趣.二乘。徑趣無上菩提。坐于道場。  二者。發心殊勝。若人一念發大悲.大智之心。受菩薩戒。即超過二乘境界。如昔有沙彌侍一羅漢而行。忽發菩提心欲受菩薩戒。此羅漢反生恭敬。為擔衣鉢。讓路而行。  三者。福田殊勝。假使有人供養滿閻浮提大阿羅漢。不如供養一發心受菩薩戒者。以彼運心廣大故。四者。功力殊勝。若受小乘戒者。猶如螢火。但能自照。受菩薩戒者。狀似日光當午。一切普照故。  五者。滅罪殊勝經云。受戒後破戒。猶勝諸外道。以外道邪見。永沉惡道。無有出期。破戒之人。以戒威力故。設墮惡道。受罪輕微。若墮地獄中。作地獄中王。若墮畜生中。作生畜中王。若墮餓鬼中。作餓鬼中王。所生之處。不失王位。經云。有犯名菩薩。有戒可破。故無犯名外道。無戒可破故。  六者。受胎殊勝。受戒之人。若在胞胎中。常為天龍善神。所共守護故。  七者。神通殊勝。受戒之人。以持戒力故。能攪長河為酥酪。變大地作黃金。能于一念中超越千生。能于一日內。度無數眾故。  八者。果報殊勝。受戒之人。即是菩薩。當生蓮花藏海。受法性身。一得真常。永不退轉故。
  受菩薩戒者。當以發菩提心為先。菩提心者。四弘誓願也。若實發此誓願。復以至誠心。仰承大戒。則能發起無作戒體。方名得戒。既得此戒。後或遇緣破犯。亦自有殊勝功德。故云。破戒諸比丘。猶勝諸外道。又云。所生之處。不失王位。若無此真實廣大之心。但希破後功德。輕求受戒者。則戒決不可得。戒既不可得。況破後功德乎。求受戒者。宜知此意。
  此戒體不發則已。發即是性。故名無作。小乘明此。別有一善能制定。佛法憑師。受發極至盡形。或依定.依道別生。皆以心力勝用。有此感發。成實論判為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