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心聚。律師多依此說。未盡其義。大乘明戒是色聚。謂大乘情期極果。憑師一受。遠至菩提。隨定隨道。誓修諸善.誓度含識。亦以心力大故。別發戒善。為行者所緣。止息諸惡。大論云。罪.不罪不可得。具足尸羅。此是戒度正體。以心生口言。從今受。息身.口惡法。是名為戒。即無作也。此無作雖無色相。而有能持.所持。有得.有失。亦似有色相。故曰假色。亦名無表色也。授戒羯磨文云。初番羯磨時。十方妙善戒法悉皆震動。第二番羯磨時。諸妙善戒法舉集虗空之中。如雲如葢。覆汝頂上。第三番羯磨時。此諸妙善戒法。從汝頂門灌注身心。充滿正報。汝心.汝身即是無邊功德之聚。此文正形容無表之色。如此雖非實有。戒從外來。然亦不可謂自心本具。□無得與不得。葢以。理雖本具。藉緣方發故也。

  律學發軔卷上
  律學發軔卷中

    福州鼓山嗣祖沙門 元賢 述

  結界

  比丘住處。先當結界。葢羯磨.說戒.授戒.治罪等事。悉依界立。若無界。則諸法皆不能成就也。結界者。當打楗椎集眾。不與欲。先唱定四方界相。若山.若谷.若河.若田園.若村坊.若林木.若巖石等。然後作白二羯磨。當白云。大德僧聽。今此住處東至(某)西至(某)南至(某)北至(某)。若僧時到僧忍聽。今于此一住處。一說戒.結界。白如是。大德僧聽。今此住處東至(某云云)。今于此一住處。一說戒.結界。誰諸長老忍。僧于此一住處。一說戒.結界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有住處地廣人多。諸比丘各造屋居。或樹下.或石窟.散處不一。當結大界。亦如前法。但改結界為結大界。改一住處一說戒。為同一住處同一說戒。餘並同。
  有五眾.十眾.二十眾。不能遠往說戒。聽于大界內結作戒場。先唱定小界相。或山.或水.或墻垣.或屋壁等。羯磨亦如前。但改結大界為結小界。于同一住處.同一說戒處。改云于此四方小界內結作戒場。餘者並同。
  若有時。諸比丘欲改狹界作廣界者。有欲改廣界作狹界者。必先解前界。然後廣.狹隨意。結解大界。亦當作白二羯磨。白云。大德僧聽。此比丘同一住處.同一說戒。若僧時到.僧忍聽。今解界。白如是。大德僧聽。此比丘同一住處.同一說戒。今解界。誰諸長下可知。解小界亦倣此。
  若二住處。比丘欲結共一說戒.共一利養者。當解前界。應盡集一處。不得受欲。當唱四方相齊限。然後作白二羯磨。亦如前。但于僧聽下云于(某)處(某)處結同一利養.同一說戒界。白如是。下羯磨可知。或有二住處。僧欲同一說戒.別利養者。當解前界後作白二羯磨。亦如前。但于僧忍聽下。改云於(某)處(某)處結同一說戒.別利養界。白如是。餘羯磨可知。或有二住處。僧欲別說戒.同利養者。為欲守護住處故。亦如前。但于忍聽下。改云。于(某)處(某)處結別說戒.同利養界。為守護住處故。餘可知。有二住處僧。同說戒.同利養。後又欲別說戒.別利養者。當先共解前界。然後各別結界。若比丘在村遠曠野中。行遇布薩日。應和合在一處共說戒。當結小界。作白二羯磨。白云。大德僧聽。今有爾許僧集。若僧時到。僧忍聽。結小界。白如是。羯磨下可知。去時。當作白二羯磨解界。而後去。凡有事緣當出界作羯磨者。俱准此小界。無四方界相者是。即數人坐立之地為界也。

  布薩

  布薩。梵語訛略。具云鉢多帝提舍那寐。此云相向說罪。即今半月半月說戒。問清淨者是也。凡住處當立說戒堂。遇白月.黑月。十四.十五日。諸小比丘當先往堂中。洒掃.敷設坐具.淨水.然燈等一切所需之物。時到。令淨人.沙彌打楗椎三通。界內比丘盡集。惟除未受戒及犯罪未懺悔者。不許聽。有為病因緣.或如法僧事。聽與欲。若瑣末。非如法僧事。不聽與欲。其來集現前人。有可呵.不得呵。是名僧集。和合僧中。差一人能羯磨者。作白.說戒。說者高座。聽者下座。各各披七條衣。依次而坐。如無事緣阻。當全誦戒本。若有事緣阻。隨所至處便止。餘云。僧常聞。或有事急。不得誦時。即起座。或有勢力人要來聽戒者。或先一日誦.或延至次日誦。或正誦戒時。來者。便當止云。僧常聞。或有強要誦畢者。當亂其句讀誦之。俾彼不可解也。
  說戒比丘。若有失誤次座比丘當授語。若有事緣不能終誦者。次座比丘當代誦。
  若誦戒日。比丘俱無能誦者。當誦七佛略教偈。如又不能。當誦。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制五夏比丘當誦戒。若不誦戒。如法治。若不能者。終身不得離依止。
  若一比丘住者。當說戒日。應詣說戒堂。洒掃令淨.敷坐具.淨水瓶.然燈火.具舍羅。若有客比丘來。若四.若過四。應先白己。然後說戒。各各相向。說。今僧十五日說戒。我(某甲)清淨。如是三說。若一人應心念口言。如是三說。若三人不得受第四人說欲清淨。若二人不得受第三人說欲清淨。若一人不得受第二人說欲清淨。皆當各各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