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此篇言道本無二。由得之有深淺也。
  晦堂曰。聖人之道。如天地育萬物。無有不備於道者。眾人之道。如江河淮濟。山川陵谷。艸木昆蟲。各盡其量而已。
  此節舉聖凡所證不同。聖人所證之道。至深至廣。如天地覆載萬物。何法不在其中。至如眾人所得之道。隨其自力深淺。受用不同。故有如江者。江有三江。松婁東。水出岷山。又川之大者曰江。又有如河者。河水出積石山。自乾位來。千里一曲。九曲而入海。亦有如淮者。淮水出河南汝寧府。至直隷淮安府入海。至有如濟者。濟水出常山。然則四水各有遠近深淺。而總皆歸之于海也。山川者。眾流入海曰川。陵谷者。大阜曰陵。谷。溪谷也。草木昆蟲。昆。諸也。此總舉一切有情無情。雖靈蠢不同。而所存之理。皆各盡己量而已。
  不知其外。無有不備者。夫道豈二耶。由得之深淺。成有大小耶(答張無盡書)。
  此節方出大同之道。竟不知自我所知所見之外。還有箇無不包容。無不具足的大境界在。所謂道無方。行者莫能至。然道豈有大小長短差別耶。由得者有淺有深。故成者亦有大有小也△其外無不備的境界。非思量分別所及。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學者當細心體究。
  此篇教住持涉世免害之方也。
  晦堂曰。久廢不可速成。積弊不可頓除。優游不可久戀。人情不能恰好。禍患不可苟免。夫為善知識。達此五事。涉世可無悶矣(與祥和尚書)。
  謂凡久廢之事。不可祈以速成。速成必易壞也。積聚弊病。不可頓為革除。頓除返增弊也。優游之境。不可久長留戀。久戀必易變也。人情世故。不能全美恰好。恰好必難得也。禍害患難。不可苟且求免。苟免必多事也。夫為善知識。達得此五種事緣。涉歷世間。自然無所憂悶矣△難得到這般田地。到得即克昌運祚矣。
  此篇見古人有愛人恭孝之心也。
  晦堂曰。先師進止嚴重。見者敬畏。衲子因事請假。多峻拒弗從。惟聞省侍親老。氣色穆然。見於顏面。盡禮津遣。其愛人恭孝如此(與謝景溫書)。
  謂我先師進退舉止。威嚴尊重。見者無不敬之畏之也。或衲子因有事緣告假者。多峻絕拒止不許。唯聞人有欲歸省親老者。氣色和穆。自然現于顏面。而更盡以禮物津送之。此其愛人恭順孝敬之心如此△此乃聖賢肝膽。非常人可及。何故。恭孝乃聖人至要。不可斯須去己也。
  此篇見古人之量度。足為後人法式也。
  晦堂曰。黃龍先師。昔同雲峯悅和尚。夏居荊南鳳林。悅好辯論。一日與衲子作喧。先師閱經自若。如不聞見。已而悅詣先師案頭。瞋目責之曰。爾在此習善知識量度耶。先師稽首謝之。閱經如故(已上竝見靈源拾遺)。
  南嶽雲峯文悅禪師。南昌徐氏子。嗣大愚守芝禪師。南嶽下十一世。謂昔同先師行脚時。休夏于荊州鳳林寺。悅和尚每好辯論。一日與衲子大聲喧閙。先師閱經自若。與常日一樣。如不聞見。已而喧譁之後。悅往先師案頭。張其目而責之曰。爾在此裝模作樣。學善知識量度麼。先師但作禮謝之。然後仍復閱經如故△雲峯威不可犯。黃龍慈不可當。總是天生成的。非恒情可擬。
  此篇教學者勿躭外物有廢己業也。
  黃龍南和尚曰。予昔同文悅遊湖南。見衲子擔籠行脚者。悅驚異蹙頞。已而呵曰。自家閨閣中物。不肯放下。返累及他人擔夯。無乃太勞乎(林間錄)。
  黃龍舉往事而激勵于人。謂予昔同悅和尚遊湖南。見衲子有擔著箱籠行脚者。悅見之驚。而且歎以為異事。攢其眉蹙其頞久之。更呵叱其僧曰。你自家閨閣中物尚不肯放下。閨閣物者。房室中物。謂情識不捨。戀外物也。返累及他人與你擔夯。肩挑為擔。背負為夯。豈不自勞而勞人耶△閨閣中物既放得下。更有何事留戀。此真造道第一捷徑也。
  此篇誨住持要情通上下。知損益否泰之由也。
  黃龍曰。住持要在得眾。得眾要在見情。先佛言。人情者。為世之福田。葢理道所由生也。故時之否泰。事之損益。必因人情。情有通塞。則否泰生。事有厚薄。則損益至。
  此節先明情通。謂住持人第一要深識人情。安撫大眾。先佛有言。人情者。為世間第一種致福良田。葢一切事理。一切道法。皆由人情而生也。故時世之否泰。事物之損益。皆必因人情所致。情通則泰生。情塞則否至。事若豐厚情必至。故於事必益。事若微薄情必疎。故于事必損矣。
  惟聖人能通天下之情。故易之別卦。乾下坤上則曰泰。乾上坤下則曰否。其取象。損上益下則曰益。損下益上則曰損。夫乾為天坤為地。天在下而地在上。位固乖矣。而返謂之泰者。上下交故也。主在上而賓處下。義固順矣。而返謂之否者。上下不交故也。是以天地不交。庶物不育。人情不交。萬事不和。損益之義。亦由是矣。
  此節引聖以證。唯獨聖人自能通天下之情。何以知然。豈不見易之別卦。乾下坤上則曰泰。謂坤上乾下。名地天泰卦。泰者通也。小往大來。小。陰也。往居於外。大。陽也。來居於內。陽氣下降。陰氣上升。二氣相交。而萬物化生。則天地通泰也。以人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