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為君。小為臣。君推誠以任下。臣盡忠以奉上。上下之志通。而天下皆通泰矣。乾上坤下則曰否。謂乾上坤下。名天地否卦。否者。閉塞也。大往小來。陽往居外。陰來居內。陰氣不上升。陽氣不下降。二氣不交。而萬物不生。故至天地否塞也。以人事言。君不下孚於臣。臣不上奉于君。上下不交。人情則否塞矣。其取象。損上益下則曰益。謂巽上震下名風。雷益卦。益。增益也。巽為風。震為雷。雷激則風怒。二者相助。所以為益。以人事言。在上者施其澤以及下。在下者盡其誠以奉上。是兩相增益也。故本義云。損上卦初畵之陽。益下卦初畵之陰。故曰益。損下益上則曰損。謂艮上兌下名山澤損卦。損。減損也。損兌澤之深。益艮山之高。取內於外。所以為損。以人事言。在上者取民以自厚。在下者專己以薄君。必至上下俱損矣。故本義云。損下卦上畵之陽。益上卦上畵之陰。故曰損。且夫乾本為天。坤本為地。天本在上。而返居其下。地本在下。而返居其上。論其位固乖違矣。而返謂之泰者。由上下之氣交通故也。主在上而賓處下。義固為順。而返謂之否者。由上下不交通故也。是以天地之氣不交。則使萬物皆不能生育。人情之道不交。以致萬事皆不能和悅。前之所言損益之義。正如此之說也。
  夫在人上者。能約己以裕下。下必悅而奉上矣。豈不謂之益乎。在上者蔑下而肆諸己。下必怨而叛上矣。豈不謂之損乎。故上下交則泰。不交則否。自損者人益。自益者人損。情之得失。豈容易乎。先聖甞喻人為舟。情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順舟浮。違則沒矣。
  此節明上下交通。夫在上者。自能簡約以寬裕於人。下必歡悅而承奉之。豈不謂之益乎。在上者若輕蔑於人。而恣肆乎己。下必怨恨而叛逆之。豈不謂之損乎。故上下情能交通。即為之泰。不交。則為之否。自肯損者使人益。自若益者使人損。人情之得失。豈容易而能致乎。先聖甞喻。孔子答魯哀公語。人喻以為舟。情喻之如水。然則水本能載舟。忽然風逆浪生。覆舟亦為水也。故謂水順則舟浮。違之則沒矣。
  故住持得人情則興。失人情則廢。全得則全興。全失則全廢。故同善則福多。同惡則禍甚。善惡同類。端如貫珠。興廢象行。明若觀日。斯歷代之元龜也(與黃檗勝書)。
  此節總結通情。故住持得人之情則法道興。失人之情則百事廢。人情到處俱通。是謂全得。于事則全興。使人情處處不通。而全失。則事無可濟。而全廢矣。故與善人同居者則福多。與惡人同處者必禍甚。善惡兩種。本同其類。如黑白相承。正如穿貫其珠。無二也。興之與廢。由善惡所致。其事理明白猶如觀日。歷歷可見也。善惡與興廢的道理。全在人情之到與不到。即此用情一事。便如歷代之元龜也○元龜。莊子云。宋元君夜半而夢人。披髮闚阿門曰。予自宰路之淵。為清江使河伯之所。漁者余且得予。元君覺。使人占之。曰此神龜也。君曰。漁者有余且乎。左右曰有。君曰。合余且會朝。明日余且朝。君曰。漁何得。對曰。且之網得白龜焉。其圜五尺。君曰。獻若之龜。龜至。君再欲殺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殺龜以卜吉。乃刳龜七十二鑽。而無遺筴。仲尼曰。神龜能見夢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網。知能七十二鑽而無遺莢。不能避刳腸之患。如是則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類德通情。千聖持身要訣。豈但知之。當銘諸座右。
  此篇謂凡人作事。立志要濶大。境界不跼蹐也。
  黃龍謂荊公曰。凡操心所為之事。常要面前路徑開闊。使一切人行得。始是大人用心。若也險隘不通。不獨使他人不能行。兼自家亦無措足之地矣(章江集)。
  荊公姓王。名安石。字介甫。臨川人。宋神宗熙寧間拜相。封為荊國公。問道於黃龍南禪師。師謂凡人操心欲為一件正徑之事。立意先須要濶達。勿以一己之私為是。於面前行徑之道理。必須開闊。使天下古今智愚遠近。皆可能行。始見是大丈夫用心處。若是作用巇險立意阻隘。不獨使他人行之有礙。兼且自家亦無安身措足之地也△者等說話。也要是者般人方領會得。不然多作等閑看過。
  此篇教人戒謹於人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以絕其欺也。
  黃龍曰。夫人語默舉措。自謂上不欺天。外不欺人。內不欺心。誠可謂之得矣。然猶戒謹乎獨居隱微之間。果無纖毫所欺。斯可謂之得矣(答荊公書)。
  夫。起語辭。凡世人於一語一默一動一靜之間。自己信知我上不敢欺天。外不敢欺人。內不敢欺我自心。此實可謂得不欺也。然而猶要戒謹慎獨于幽隱微細之間。諦審此心。果無纖毫欺昧處。斯可謂真有所得也△果然纖毫無欺。即入初地位矣。
  此篇謂既當長老之名。必以行道為任。乃不虗其名也。
  黃龍曰。夫長老之職。乃道德之器。先聖建叢林。陳紀綱。立名位。選擇有道德衲子。命之曰長老者。將行其道德。非苟竊是名也。
  此節謂立名須當知義。長老亦一職事也。此職乃是載道乘德之器具。如百丈建立叢林。陳列紀綱。樹立住持之名。堂頭之位。先必選其有道德之衲子。命之名曰長老。本欲使之行道德。非謂苟且私竊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