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稱之也。如太陽問梁山。如何是無相道場。山指大士像曰。此是吳道子畵的。陽擬進語。山曰。者箇是有像的那箇是無像。陽即有省。山曰。何不道取一句。陽曰。道即不辭。恐落紙筆。山笑曰。此語上碑去在。
  其故何哉。一則欲使上情下通。道無壅蔽。二則預知學者。才性能否。其於進退之間。皆合其宜。自然上下雍肅。遐邇皈敬。叢林之興。由此致耳(與青華嚴書)。
  此節結完情通事恰。然必欲與學者閑時議論其故何哉。一則使上下情通。不致法道壅蔽。二則預先知得學者。才力性情可用不可用。所謂從苗辯地。因語識人。然後於當進當退之間。總得其宜。相孚如此。自然上下雍容整肅。遠近歸從敬信。叢林之興。豈有別法。不過由此情通而致也△閑暇議論。正是發潛德之幽光。不是細事。
  此篇訓人宜務實學。而不宜賣虗飾假也。
  遠公謂道吾真曰。學未至於道。衒耀見聞。馳騁機解。以口舌辯利相勝者。猶如廁屋。塗污丹艧。祇增其臭耳(西湖記聞)。
  潭州道吾寺可真禪師。嗣石霜圓禪師。南嶽下十世。謂學道未造到極處。切不可虗頭。粉飭未見以為見。裝點未聞以為聞。馳騁機解。馳騁者。馬疾走也。只以口快舌便。多得一句以為勝。如此者。猶如廁屋塗畵些五彩。丹艧者。彩色之總名。外面雖是好看。其實裏內臭不可聞△如此虗頭不如不做好。孰不知其為假銀城也。
  此篇教治心須求玅悟。以為除妄見真之本也。
  遠公謂演首座曰。心為一身之主。萬行之本。心不玅悟。妄情自生。妄情既生。見理不明。見理不明。是非謬亂。
  此節顯心為根本。蘄州五祖法演禪師。綿州鄧氏子。嗣白雲端禪師。南嶽下十三世。謂心者。靈明洞徹。具眾理而應萬機。百千三昧。無量玅義。莫不由之而生。必須要研窮透徹得妙悟也。心若不悟。妄念情識自然發生。妄生則鑑理不明。理不明。則是非必訛謬錯亂矣。
  所以治心。須求玅悟。悟則神和氣靜。容敬色莊。妄想情慮。皆融為真心矣。以此治心。心自靈玅。然後導物指迷。孰不從化(浮山實錄)。
  此節教必修必悟。所以學人修治自心。當求徹證。悟入之後。使人神志和。氣息靜。容貌恭敬。色相端莊。設有妄想情慮以此妙心照之。皆融為真心矣。若如此修治其心。心必靈通精妙。然後開導羣品指接蒙迷誰不相從其教化耶△悟要工夫。意出語言之外。若但如此讀去。有甚麼交涉。
  此篇教清修實德。母務浮華。而蔽其要妙也。
  五祖演和尚曰。今時叢林。學道之士。聲名不揚。匪為人之所信者。葢為梵行不清白。為人不諦當。輙或苟求名聞利養。乃廣衒其華飾。遂被識者所譏。故蔽其要玅。雖有道德如佛祖。聞見疑而不信矣。爾輩他日若有把茅葢頭。當以此而自勉(與佛鑑佛果書)。
  謂近今叢林中做長老者。美名不得播揚。又不為四眾之所信敬者無別。只因梵。行有虧。不清淨不潔白也。加之做人行事。又不審實穩當。輒者。每事即然也。輒或每事。舉動多苟且。貪求名聞利養。又作事虗浮。衒賣光華。粉飾行止。以欺惑愚俗遂被明眼人看破。即生譏誚。由此將幾多緊急妙事。皆障蔽之矣。即使有證悟有神機如諸佛祖。但所聞見之事。皆令人生疑惑。而不諦信也。爾輩他日若出世為人。結箇茅葊。守護己身。調伏他意。當以吾言自勉勵也△老實二字。值得千金。若虗浮裝點不存實行。乃業根種子也。
  此篇戒人重本分勿務外緣。而喪失法體也。
  演祖曰。師翁初住楊岐。老屋敗椽。僅蔽風雨。適臨冬暮雪霰滿牀。居不遑處。
  此節明修不惜身。袁州楊岐山方會禪師。宜春冷氏子。嗣慈明楚圓禪師。南嶽下十世。謂我會師翁初住楊岐之時。屋老桷爛。兩間破房。僅。略能也。略可遮蔽風雨而已。適。至也。適值冬暮。即臘月也。霰是雪粒。雖人人臥榻雪粒滿布。亦不分心于此。安然處之。事冗曰不暇。心勤曰不遑。謂榻雖積雪。而不以寒苦動其心也。
  衲子投誠。願充修造。師翁卻之曰。我佛有言。時當減劫。高岸深谷。遷變不常。安得圓滿如意。自求稱足。
  此節顯事皆假合。衲子中有志誠發心。願當化募者。充。當也。師翁卻辭不允。曰。你豈不聞我佛有言。此時正當減劫也。人人福壽。亦隨之而減。謂第九小劫。人壽八萬四千歲。減至六萬拘留孫佛出世。減至四萬。拘那含牟尼佛出世。減至二萬。迦葉佛出世。減至一百歲。釋迦牟尼佛出世。故曰。時當減劫。然極峻之高岸。最深之谿谷。遷改變易。尚爾不常。或時高岸而崩頺。或時深谷。而平滿。本不是堅周之法。安得圓滿如人之意。而自求稱足也。
  汝等出家學道。做手脚未穩。已是四五十歲。詎有閒工夫。事豐屋耶。竟不從。
  此節示其力學。且汝等出家。元為學道。做手脚尚且未穩。此言把捉不住也。謂工夫尚做不定。已是四五十歲了。詎。豈也。豈得有閑工夫再去化緣。以華美其居而為事也。昔宋李靖公名沆為丞相。自奉甚薄。所居陋巷。廳事無重門。家人勸修之。沆曰。身食厚祿。安榮如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