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之人。皆能修道德矣。我以禮義行住持事。則所積之人。皆能行禮義矣。若我刻苦眾利。剝削賢良。則人人口出惡言。胸含毒意。積成怨恨矣。怨恨既積。則內外無不生離散背逆之心。中以近言。外以遠論。禮義既積。則內外無不和悅。道德既積。則內外無不感服。
  是故道德禮義洽。則中外樂。刻剝怨恨極。則中外哀。夫哀樂之感。禍福斯應矣。
  此節結成禍福。是故道德禮義周遍於一方。則內外歡樂。洽。霑濡周遍也。若使刻苦剝削人到至極處則內外哀傷。哀則禍生。樂必福至。夫哀樂感于內。則禍福應於外矣△人情取捨。是大關鍵。若不審察。未免不[真*真]倒苦樂也。
  此篇言住持之要有三不可缺一而廢道也。
  遠公曰。住持有三要。曰仁曰明曰勇。仁者。行道德興教化。安上下悅往來。明者。遵禮義識安危。察賢愚辯是非。勇者。事果決斷不疑。姦必除佞必去。
  此節先舉三要。仁明勇。司馬光諫仁宗表。仁者純乎天理。無一毫私欲也明者燭物理辯是非。無一事之疑惑也。勇者見義必為聞善必遷。無一念之退怯也。謂為住持者。必先存乎仁。有仁則可以行持道德。興揚教化。教化者躬行於上。風動於下。使人變化氣質也。安撫上下。悅樂往來。此第一件緊要也。次則必要明。能洞燭乎物理。無一事一物之或蔽。則能遵行禮義。審識安危。辯察愚賢。分別是非。是第二件緊要也。復而又要勇。能見義必為。見善必遷。毫無退怯。則能作事果敢。剖斷不疑。知姦必除。知佞必去。是第三件緊要也。
  仁而不明。如有田不畊。明而不勇。如有苗不耘。勇而不仁。猶知刈而不知種。三者備。則叢林興。缺一則衰。缺二則危。三者無一。則住持之道廢矣(二事與淨因臻和尚書)。
  此節明不可缺。若但有其仁而無明。如世人有田而不能耕。良可惜也。然仁明雖具。而無勇以繼之亦如世人田雖已種。而不能耘鋤。無所得也。若有明有勇而無仁以先之。又如世人但知收穫而不知下種。必無益也。刈。割也。以是觀之。三者必不可缺。若住持人。三者全備。則叢林必興。缺一叢林必衰。缺二叢林必危。若三者俱缺。佛法必至掃地。叢林自見寥落矣△且看世出世做漢子的。誰不有此。缺一如車脫轄也。
  此篇言住持以擇賢愚為要。賢愚分。則法道自顯也。
  遠公曰。智愚賢不肖。如水火不同器。寒暑不同時。葢素分也。
  此節舉智愚本自生成。智者。稟清和之氣。生人才識明敏。愚者。稟昏濁之氣。生人頑蠢無知。賢者。稟和煦之氣。生人慈儉溫良。不肖者。稟乖謬之氣。生人凶險姦邪。四者如明暗相傾。薰蕕不竝。決然之理。故喻如水火不同器。寒暑不同時。此葢平素之分定也。
  賢智之士。醇懿端厚。以道德仁義是謀。發言行事。惟恐不合人情。不通物理。不肖之者。姦險詐佞。矜己逞能。嗜慾苟利。一切不顧。
  此節明賢愚品類逈別。葢賢智之士。生來性分。醇和懿美端莊厚重。所謀所趨者。道德仁義。時而發言。時而行事。唯恐與眾人心性不合。與事物道理不通。兢兢業業。以任道為己心。彼愚不肖之人。一味姦邪險偽。欺詐謟佞。發言如同聖賢。行事宛爾鬼魅。矜己自負。逞能自高。貪嗜私慾。苟取財利。無所不為。
  故禪林得賢者。道德修綱紀立。遂成法席。廁一不肖者在其間。攪羣亂眾。中外不安。雖大智禮法。縱有何用。智愚賢不肖優劣如此。爾烏得不擇焉(惠力芳和尚書)。
  此節結成優劣當擇。所以禪林下得一賢者。則道德可修。綱紀自立。總繩曰綱。眾目曰紀。致令規矩整齊。法社必盛矣。廁者。雜也。若其間雜著箇不肖者。在眾人之中。則攪擾叢林惑亂大眾。一院不安雖有大智之規矩禮法。亦無所用。何也。由無廉耻不可治也。且智與賢是一種。愚不省是一種。此兩種勝劣利害。皎然如此。爾何得不致力揀擇焉優勝也。劣。弱也。烏。何也△性本無二。習之有異。人胡其不自省也。
  此篇誡人情不可滯塞。情通而道行乎其間也。
  遠公曰。住持居上。當謙恭以接下。執事在下。要盡情以奉上。上下既和。則住持之道通矣。居上者驕倨自尊。在下者怠慢自疎。上下之情不通。則住持之道塞矣。
  此節先標情之通塞。謂住持之位。本常居上。時中須要謙和恭謹。以接納於人。為執事者。本當居下。時中必要盡情致敬。以承奉于上。如此上能謙和。下能承奉。則住持之法道自流通矣。設若在上者。驕侈倨傲以自尊。則在下之人。必然怠墯輕慢而自疎遠。上下之人情既爾不通。則住持之道法必滯塞矣。
  古德住持。閒暇無事。與學者從容議論。靡所不至。由是一言半句。載於傳記。逮今稱之。
  此節方明情通之故。故又引古之通情者以明之。試看古來有道德之師。閑暇無事。必謙光接物。常與可語之學者。從容議論。從容者。和緩而不迫。議者。評定古今之事宜。論辯也。有所不明而辯柝之。或論辯古人公案。或品評賢德機語。世法佛法。無所不到。偶爾師資機語相契合乎至理。或一言或半句。言雖少而語意奇。必當載於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