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先略誦四分戒本。次廣誦梵網經。若難事卒至。不能兩時集眾。二部各誦者。即於佛殿。先集小略誦四分。後集大略誦梵網。然雖在佛殿誦比邱戒。乃方便開除。豈謂恒軌也 其無難緣。廣誦大乘戒者。一菩薩比邱上座。於大食小食上。先白集眾云)。
  大德菩薩僧聽。今(黑 白)月(十五 十五)日布薩。白菩薩眾。集某佛殿誦菩薩戒(一說 如是白已。即差菩薩沙彌。或年少菩薩比邱亦可。徃誦戒殿中。莊嚴敷座。備以香。燈。水器。舍羅已。於正誦之時。大乘小眾。鳴椎已下。聚大乘眾。其菩薩比邱等。先整儀入殿。序臘就位畢。一首領執香請一菩薩比邱具德學者。誦戒。彼臨座。禮佛就位已。迎請者。作禮三拜。各歸本座。維那舉眾同和云)。
  南無千華臺上盧舍那佛(三稱。即舉開經偈云) 無上甚深微 妙法云云(倡畢) 座上鳴尺問云。
  菩薩比邱僧集否。(維那答已集)和合否。(答和合)未受菩薩戒者出否。(答已出)不來諸菩薩說欲及清淨(無則答無。有則同前說欲法。但改比邱。為菩薩比邱耳。此中不必問尼請教誡。設逢有比邱尼者。若未受菩薩戒。理宜先揀去之。若已受菩薩戒比邱尼。仍攝所集菩薩僧中。若菩薩比邱尼。住近比邱僧界及逢菩薩僧。集誦比邱戒時。半月不往請教誡者。則犯三過。一。是輕慢佛語。故違八敬。犯波逸提罪。二。若病。及餘緣。不往禮僧。犯越毗尼罪。三。則隨情廢小。不護僧制。犯輕垢罪。須知菩薩比丘尼。在小則當問。當請。在大則不問不請也)。
  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誦菩薩戒羯磨。 誦者先單白和僧。作如是白)。
  大德僧聽。今僧(黑 白)月(十五 十五)日布薩。若僧時到。僧忍。聽和合誦戒。白如是  (單白已。維那呼云。諸已受菩薩戒沙彌等進。聞磬聲。作禮三拜各就本戒次序位而坐) 座上鳴尺云。
  諸佛子等。合掌至心聽。我今欲說諸佛大戒序。眾集。默然聽。自知有罪當懺悔。懺悔則安樂。不懺悔罪益深。無罪者默然。默然故。當知眾清淨。諸大德諦聽。佛滅度後。於像法中。應當尊敬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者。即是此戒。持此戒者。如暗遇明。如貧得寶。如病者得瘥。如囚繫出獄。如遠行者得歸。當知此戒。則是眾等大師。若佛住世。無異此也。怖心難生。善心難發。故經云。勿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剎那造罪。殃墮無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壯色不停。猶如奔馬。人命無常。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眾等各各一心。勤脩精進。慎勿懈怠嬾墮。睡眠縱意。夜即攝心。存念三寶。莫以空過。徒設疲勞。後生深悔。眾等各各一心。謹依此戒。如法脩行。應當學。
  歸命盧舍那。十方金剛佛。亦禮前論主。當覺慈氏尊。今說三聚戒。菩薩咸共聽。戒如大明燈。能消長夜暗。戒如珍寶鏡。照法盡無遺。戒如摩尼珠。雨物濟貧窮。離世速成佛。唯此法為最。是故諸菩薩。應常勤護持。
  (其座上。如法朗誦梵網經下卷。從始至終已。回向下座已。維那同眾舉讚畢。結末云)。
  南無千華臺上盧舍那佛(三稱。復舉回向偈云) 誦戒功德殊勝行云云(偈畢。原迎請者。起位出眾。向上三拜。分班兩立。誦者下座。禮佛三拜。送歸本寮。餘諸聽眾。序班禮佛三拜。各各安詳次第。從東西兩門頰出。其初敷設者仍須收拾座器。不得有失僧物。在後而去)。

  菩薩律顯是明非第九

  (其大乘七非。更須酌量。苟無所犯。方成應法)第一人非。(謂不揀未受菩薩比丘眾而驅。已稟菩薩戒沙彌等。當集不集應與欲不與。戒次不分尊[(白-日+田)/廾]。坐位猶如兵奴。容俗參入。許小在中等。名曰緣壞。布薩難成若反斯者。是為如律。誦戒有功)第二法非。(謂不問集和。詢請教誡同菩薩式义摩那。菩薩沙彌沙彌尼。菩薩優婆塞。優婆夷輩。單白羯磨和僧。或誦聽不解。文句顛倒。或三人登座。和唱美音。一期無緣。略誦任意。或普同跪讀經文。廢絕座誦制範。及作對首心念。三單更互。倒同小等。各曰緣壞。誦戒難濟。若反斯者是為應法。布薩乃成)第三事非。(謂地未作法。界無所依。或防學難緣。雖結小界。立標唱相。結而不解等。名曰緣壞。布薩不淨。若反斯者。是為護制。誦戒善能)第四人法非。(謂事界善護。人法皆違。準上知成。如壞稱量)第五人法非。(謂人無其過。事法俱乖。例前明曉。作辦獲益)第六人事非。(謂法如聖教。人事輕侮。取先得失。自了成壞)第七人法事非。(謂一無合律。三皆有過。反前如制。布薩可成。斯例比丘毗尼。定揀成壞。其諸對首。心念。大乘無此。故不繁引。過招臆說。律檢之過也)。

  附居家二眾布薩第十

  (其大乘在家二眾。所受戒相有殊。一是梵網十重四十八輕。此則真俗菩薩。七眾同受。一是優婆塞戒經。六重二十八輕。惟攝居家。不收出家。而世尊應機制止。施法由人。若受十重並輕者。半月布薩。當詣有菩薩僧界聽誦。倘如近處無有僧界。本宅佛堂。許自誦之。若受六重二十八輕者。唯於己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