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僧集某處誦戒 (一說。即止。而為上座者。應差二三年少比丘。至布薩堂。掃洒敷座。設供香燈。辦舍羅。安水器。時至。鳴楗椎集眾。凡聞聲者。來則速來。不來與欲。斯謂一界法食。皆同六和。不聽別眾故。其與欲法。實有三寶。及病因緣等事所覊。不能親至僧中者。應詣一清淨堪能受欲比丘所。作禮三拜。長跪合掌。如是白云)。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如法僧事。與欲清淨。
  (一說即止。一拜起去。若與欲者是上座。受欲者是下座。一拜起立。作如是白。白已。一拜而去。僧祇律云。不應趣爾與人欲。應與堪能持欲至僧中說者。行事鈔云。凡作僧法。必須身心俱集方成和合。設有緣。不開心集。則機教不投。何以濟拔。故須傳心口。以應僧前事。方能彼此具辦。緣此故開與欲。唯結界。及滅諍羯磨。不聽與欲。餘一切羯磨。皆聽與欲 於垂誦戒時。鳴椎三下。大眾整儀。普集布薩堂。各依戒次序坐。為首領者執香。請一清淨具德臘上座誦戒。入堂陞座已。其迎請者。作禮三拜。却就本位。律云。僧集已。比座比丘。共相檢校。知來者不來者。若有沙彌。 維那呼云。 諸沙彌等。次第進堂。向上排班。聞磬聲禮大僧三拜。長跪。合掌) 座上鳴尺教誡云。
  諸沙彌等諦聽。人身難得。戒法難逢。時光易過。道業難成。汝等各淨身口意。勤學經律論。慎勿放逸。(沙彌答云)。
  如教奉行 (維那呼云。 諸沙彌等。一拜而起。次序出堂。沙彌出已。大眾各揭開四分戒本。維那舉。大眾同和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即舉開律偈云)。
  別解脫經難得聞 經於無量俱胝劫 讀誦受持亦如是 如說行者更難遇 (座上鳴尺問云)。
  僧集否。(答已集)和合否。(答和合)未受具戒者出否。(答已出)不來諸比丘說欲及清淨。(若無答無。若有說欲及清淨者。彼受欲比丘應云。有。即離本位。至座前。向上一拜。長跪合掌。作如是說)  大德僧聽。某甲比丘。
  我受彼欲清淨。彼如法僧事。與欲清淨。(一說。座上應云)善。
  (說欲比丘。一拜起已。復歸本位。坐聽誦戒。 若能憶姓種名相者。隨意許受多少人欲。若不能記者。但云。眾多比丘。與欲清淨。 若持欲比丘。自有事起。不及詣僧中。聽轉與餘比丘欲。應至一清淨比丘前。具儀說云。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與眾多比丘受欲清淨。彼及我身。如法僧事。與欲清淨。一說。其受轉欲者。至僧中。亦如上說)。
  誰遣比丘尼來請教誡(若無。答云。此處無尼來請教誡。若有者。彼受囑授比丘。從本位起。至座前。向上一拜。長跪。合掌。而為尼眾傳請云。 大德僧聽某處比丘尼僧和合。僧差比丘尼某甲。半月頂禮比丘僧足。求請教尼人。如是三白。一拜。起已。至第一上座前。請云。大德慈濟。能教授比丘尼否。若此上座能教者。答能。若不能教者。答不能。自二十夏以上。一一俱問。若皆無能者。還至第一上座前。一拜。跪白云。我比丘某甲。遍問僧中。無有堪能教誡比丘尼者。而上座。即應說略教誡法。告彼受囑比丘云。 大德。此眾既無堪教尼師。明日尼來請可否時。應報彼言。昨夜為尼僧中遍請。無有堪能教誡尼者。雖然。上座有語。告諸比丘尼眾。精勤行道。謹慎莫放逸。其受囑比丘答云。爾。一拜歸位。蓋律制具德。方許教尼也。今但取座上問請。以明當時軌則。其尼僧差使。白二羯磨往請等法。廣詳四分律藏第二分中。茲不全錄)。
  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曰。誦戒羯磨 誦戒者先單白和僧。作如是白云)。
  大德僧聽。今僧(黑白)月十五日。(黑月小十四日)布薩誦戒。若僧時到。僧忍。聽和合誦戒。白如是。(鳴尺一下) 諸大德。春分。
  三月日為一時。半月日已過。(正月十五日誦戒為半月日已過。正月盡誦。為一月日已過。二月十五日誦。為一月半日已過。二月盡誦。為兩月日已過。三月十五日誦。為兩月半日已過。三月盡誦。為三月日已過。其餘夏秋冬三時。準此改之) 少一夜。餘有一夜。
  二月半在(少一夜者。逢其月小誦戒。無三十日。在二十九日誦者。可言少一夜。若遇月大。在三十日誦者。此句不必言矣。 餘有一夜者。若於白晝誦戒。本日之夜。還在未盡。可言餘有一夜。若有因緣。白晝不誦。於初夜分誦。應改云。餘有半夜。若初夜分不誦。於中夜分亥時誦者。此句亦不必言。以布薩本日夜分已盡。故律制不得後夜布薩也 言二月半在者。是應上文正月十五日誦戒。春分既過半月。唯存兩月半在。若正月盡誦。應云二月在。二月十五日誦。應云一月在。二月盡誦。一月在。三月十五日誦。半月在。三月盡誦。此句全不用。其夏秋冬。例此可知)。
  老死至近。佛法欲滅。諸大德。為得道故。一心勤求精進。所以者何。諸佛一心。勤求精進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餘善法。各趣強徤時。努力勤脩善。如何不求道。安可須待老。欲何樂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期有何樂。
  (座上如是從戒經序。四波羅夷。乃至卷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