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者。(觀)十一切入。(本自不生。性無和合故)此是沙彌。法應如是。既聞知已。恒記莫忘。若能精學躬行。沙彌十支戒淨。二十四門威儀。五德漸立。十數通脩。將來十師登壇。白四受具成比邱僧。入三寶數。紹隆聖種。功德難思。從斯已去。倍增淨信。勿得怠惰。恣縱身心。能如是依教奉行否。(答)依教奉行。(和尚云)既能依教奉行。以此剃髮受戒功德。上報四恩。下濟三有。大眾同音。念佛回向。(和尚鳴尺一聲起座。合掌念佛。引禮呼彼沙彌禮謝和尚。三拜。起立於傍)維那師。舉回向偈(大眾齊和)。
  授戒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沈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密(和尚下座禮佛訖。如常儀送和尚歸方丈。隨喜雲集大眾。禮佛三拜。彼沙彌仍到座前。禮謝左右大眾。及維那引禮師竟。候大眾去畢。彼剃髮師將沙彌。回至祖堂禮祖已。即徃客堂庫房等。處處拜謝畢。即收拾壇場)。
  證義曰。如來涅槃時。扶律談常。囑諸比邱。以戒為師。所謂續僧伽命脉。正法得久住。全在持戒也。然制律之初。首創五戒。出家之始。先說十支。百丈集錄於清規中。為剃度正範。真至要也。邇來藏本多譌。久置高閣。流通善本。世亦罕見。剃度說戒。閴寂無聞。何怪乎佛法衰微也。茲者幸獲真規。得覩斯範。係金陵。寶華山見月律師校正。宜廣流通。挽回時弊。俾剃度沙彌。得聞正範。即老戒比邱。亦須玩省。咸遵佛敕。毋使遺忘。所冀見聞受持。共為苦海津梁。傳佛正行。永作法門柱石。內崇聖教。得正法以恒隆。外翊王化。保山河而永固。幸勿輕視斯儀。致同搬演故事。此篇但便作法授受。故不贅錄證義記文。所貴體達佛意名實相應。則不負君親允度之深恩矣。

  (附)剃度規約(凡八條)

  夫叢林之設。本為十方衲子。辦道脩行。不畜驅烏徒眾。恐成流弊。故童年剃落。多在菴堂靜室。但請叢林住持。為說戒本師耳。若或壯年志道。欲為衲子。求叢林剃度。此沙彌得度。即大眾之始事也。所關既重。則不得不慎為檢擇。以立賢聖之基。所有條約。備列於左。
  父母不許者。不留。(如果真心出家。須囑其祈請父母允許後。再度)。  犯法脫逃者。不留。  身為他拘者。不留(如有職役乃至僮僕之類。若道心堅固。或令其求主恩放。或代為告其主人。行慈成就。必須主允。方度)。  身歸邪教。混入佛門敗壞正法者。不留(邪教。如無為。白蓮。長生。天主之類。若其人真悔前非。留寺年餘。察其確實。方允剃度。如係道家。改從釋教。勘無他心。即可落髮)。  無親人送來。履歷不明。無保薦者。觀機定奪。若不遠千里。真心求出家者。與其三歸。延數月。加其五戒。延一年。或至三年。方許剃度。  允留後。熟讀課誦。勤儉無過。方為剃髮。考審不應者。不許。  既來求度。於禮儀清規等。當一一遵守。若縱恣放逸。匪類為朋。屢誡不改者。不留。  叢林出家。遵古禁例唯依住持一人。僧眾並不得各受。違者。師徒俱出院。
  ○年月日○住持某甲重錄。

  (附)上供疏式

  伏以。世尊斷髮。視王位如弁髦。聖僧出家。似翔鳥而脫絆。俾從凡以入聖。願自度而利生。上宏佛祖家風。永作人天眼目。爰有大清國。某省。某府。某縣。某寺。依止。奉佛剃度比丘某甲。求度沙彌某甲。是日至心拈香。歸依娑婆教主。釋迦文佛。靈山會上。諸佛聖賢。金蓮座下。恭通情旨。蓋因求度沙彌。俗姓(某名)(某甲)。年幾歲幾月幾日(某)時建生。於今(某某)年月日。在於(某)寺。歸依(某甲)比丘為弟子。改名(某甲)。剃染受戒。切念新度沙彌(某甲)。久滯世羅。未曉出塵之徑。近參大教。漸知入道之門。嗟業繫於凡籠。愧身羈於俗網。發心脫白。立志染緇。幸遇勝緣。遂茲深願。由是敬獻清齋一簋。聊陳葵藿寸衷。伏望洪慈。俯垂昭格。所願慈光圓照。法雨普滋。使新度沙彌。披衣持鉢。作佛法之棟梁。聽教參禪。翻死生之窠臼。色身康健。魔障無侵。真操實履。到不思議之妙門。出世為人。振向上機之元旨。如斯陳願果遂是期。右疏恭請三寶證明剃度受戒文疏。年月日。剃度比丘(某甲)。率新染沙彌(某甲)具疏。
  證義曰。古人謂。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雲棲蓮池師云。將以武功定禍亂。相以文學興太平。天下之事皆出將相之手。而曰出家非其所能。然則出家。豈細故哉。按雲棲之言。引而不發。葢將以越生死流。登菩提岸。曠劫覊鎻。一朝解脫。自利利他。度生無盡。而創始於出家一著。此所以非細故也。古之高人。以有見於此。故出家為莫大因緣。十分慶幸。如魚縱壑。似鳥飛空。既具斯心。故縱於一切行門。乃至十戒。二百五十戒。十重。四十八輕等。遵奉行持。無有疲厭。今則不然。或父母因貧苦。而捨之空門。或本身為事故所迫。而勉求剃染。其初原未嘗發真實心。故其後亦不樂真實行。全賴為師者。先納之於戒律之中。而又時加訓誨。俾之習氣漸除。則道心漸固。中人之性由教而入者居多。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