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了無所了也。智若非空而不可生。則境了何以能生。今既境了而生。則智本自空。而生無能生也。
  生無能生。雖智而非有。了無所了。雖境而非無。
  若有能生。智則屬有。若有所了。境則屬無。既無能生。智則非有也。既無所了。境則非無也。非有非無。則境空智寂。即空即有。則境淨智明。
  無即不無。有即非有。有無雙照妙悟蕭然。
  上文所論境智互明有無者。不是離無而別有於有。離有而別有於無也。祇無即不無。祇有即非有。無則非無。無即是有也。有則非有。有即是無也。始既雙非。末則雙照。如是妙悟。萬累蕭然。
  如火得薪。彌加熾然。薪喻發智之多境。火比了境之妙智。
  石壁云。實智照境。如火燒薪。大品云。色大般若亦大。
  其辭曰。達性空而非縛。雖緣假而非著。
  楞伽云。不達境惟心。起種種分別。若起分別。則為境之所縛。達境惟心已。分別則不生。分別不生。則不為境之所縛。能達惟空。則反乎是。故雖緣假境。而亦心無所著也。
  有無之境雙照。中觀之心歷落。
  達性空。即照空也。緣妙假。則照有。此雙照也。達空由緣假而達也。緣假由了空而緣。此雙遮也。雙遮雙照。圓中著矣。
  若智了於境。即是境空智。
  此言智非境不生。所謂智生則了境而生也。葢智能了空者。亦由境本自空。而後智能了空故也。
  如眼了花空。是了花空眼。
  楞嚴云。見與見緣。併所想相。如虗空花。本無所有。圓覺云。知是空花。即無流轉。二經義明。可以即喻而即法矣。
  若智了於智。即是智空智。
  智雖了境空。存智智未了。猶如然火木。薪盡木猶存。既然諸薪已。木亦復自然。故自了空已。更以智了智。如是了智智。是為智空智。
  如眼了眼空。是了眼空眼。
  合法可知。
  智雖了境空。及以了智空。非無了境智。境空智猶存。
  牒結前第一重。所觀雖空。能觀猶在。
  了境智空智。無境智不了。
  了境智空智者。結前境智俱空也。無境智不了者。總言若能如此。則無有境無有智。而無不了也。
  如眼了花空。及以了眼空。非無了花眼。花空眼猶有。了花眼空眼。無花眼不了。
  初二句。喻前境智俱空。第三四句。重出能觀之智不了之非。第五六句。顯境智俱空之是。了花。則境空也。眼空眼。則智空也。無花眼不了者。喻無有境無有智。亦無不了也。
  復次。一切諸法。悉假因緣。因緣所生。皆無自性。
  自性者。諸法自生之性也。人不了之。執法自生於自。果能自生。則不假因緣。以正理而推。世間無有一法不從因緣生者。比如眼識內從根。外從色塵。二者和合。識生其中。離二則本無眼識。豈非眼之為識。無自性乎。生無自性。故其性也空。故中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欲推性空。須此二句。若欲觀假觀中。又有後二句。所謂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此是天台傳宗要旨。近有人云。若據教意。大凡一偈。皆有四句以成其意耳。智者離為三觀。似乎支蔓。余謂若三智一心中得。亦出智論。豈龍樹亦支蔓乎。又瓔珞圓覺楞嚴涅槃等經。皆明三觀。若如所破。則釋迦金口誠言。亦支蔓矣。夫為宗師者。教眼亦須具一隻始得。其或不然。難免徐六擔板去也。
  一法既爾。萬法皆然。
  一切諸法。無有不從因緣而有自性者。
  境智相從。于何不寂。
  智因照境而空。境由智了而寂。二法相從。能所俱泯。
  何以故。因緣之法。性無差別故。
  因緣之法。雖有差別。因緣之性。本無差別。譬如波有千差。水性不二。不二之性。即實性也。
  今之三界輪迴。六道升降。淨穢苦樂。凡聖差殊。
  正明因緣之法而有差別也。
  皆由三業四儀六根所對。隨情造業。果報不同。善則受樂。惡則受苦。
  此明因緣差別之所由來也。
  故經云。善惡為因。苦樂為果。
  引證可知。
  當知法無定相。隨緣搆集。緣非我有。故曰性空。空故非異。萬法皆如。
  祇如四大。無情摶之以為山岳。有情摶之以為色身。戒善摶之以為人天。惡逆摶之以為鬼畜。豈非法無定相。隨緣搆造乎哉。情念本空。罪福無主。一切性空。何莫非如。
  故經云。色即是空。四陰亦爾。
  色是幻色。空是真空。迷時全真空為幻色。悟時全幻色證真空。
  如是則何獨凡類緣生。亦乃三乘聖果皆從緣有。
  石壁云。十界緣起。凡聖兩分。六趣染緣。四聖淨緣。染淨雖異。緣起則同。猶如清水濁水。波溼無殊。
  是故經云。佛種從緣起。
  法華云。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是則聲聞以四諦為緣起。緣覺以十二因緣為緣起。菩薩以六度為緣起。佛界以佛乘大白牛車為緣起。復須了知華嚴。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旨。方契諸法實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