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前知已滅矣。
  二知既不竝。但得前知滅。滅處為知境。能所俱非真。
  前念滅而後念生。故云不竝。以滅處為所知境。既有生滅。復有能所。非妄而何。
  前則滅。滅引知。後則知。知續滅。生滅相續。自是輪迴之道。
  石壁云。前念滅而引後知。後念生而續前滅。生滅不斷。即是輪迴。圓覺云。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余謂起過雖與不同。結過輪迴是一。
  今言知者。不須知知。但知而已。
  前已簡非。今文顯是。而言知者。但一靈明獨知。無能所。絕待對也。
  則前不接滅。後不引起。前後斷續。中間自孤。
  如是但知之。知者。前不接滅而有。後不引起而知。前滅後知。不斷不續。中間妙體。靈然自孤。
  當體不顧。應時消滅。知體既已滅。豁然如託空。
  石壁云。儻顧。還成能所。不顧。如倚太虗。
  寂爾少時間。惟覺無所得。即覺無覺。無覺之覺。異乎木石。
  豁然如空。復何所得。亦非一總無覺。亦非一總有覺。但即覺而無覺。乃無覺之覺也。故異乎木石。
  此是初心處。冥然絕慮。乍同死人。能所頓忘。纖緣盡淨。
  人以慮為人。絕慮則同死人。此乃塵勞暫息。乍爾如斯。非如永死者。果永死矣。則入涅槃。豈不快哉。私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惟圓修頓悟。一超直入。則能所頓忘。纖塵盡淨矣。
  閴爾虗寂。似覺無知。無知之性。異乎木石。
  第無慮知。非無真知。故無知之性。異乎木石。
  此是初心處。領會難為。
  結前旨趣。初學難知。
  奢摩他之餘。
  入初心時。三不應有。一惡。謂思惟世間五欲等因緣。二善。謂思惟世間雜善等事。三無記。謂善惡不思。閴爾昏住。
  此三種念。一往言之。初則惡人有。次則善人有。三則中人有。再往言之。三人俱有。惟多少不同。俱為道障。故宜無之。
  復次初修心人。入門之後。須識五念。一故起。二串習。三接續。四別生。五即靜。
  此且總標。下自釋出。
  故起念者。謂起心思惟世間五欲。及雜善等事。串習念者。謂無心故憶。忽爾思惟。善惡等事。接續念者。謂串習忽起。知心馳散。又不制止。更復續前。思惟不住。別生念者。謂覺知前念是散亂。即生慙愧改悔之心。即靜念者。謂初坐時。更不思惟世間善惡。及無記等事。即此作功。故言即靜。
  前之三念同於前二。但無無記。與之為異耳。
  串習一念。初心者多。接續故起二念。懈怠者有。別生一念慚愧者多。即靜一念。精進者有。
  後之二念。誠如定判。前之三念。一往可爾。再往言之。自有初心三念頓除者。自有久修浮沉任運者。總以二言斷之。懈怠者有。精進者無。若圓解成就。達念本空。則知幻即離。不作方便。其若不然。如水上[欽/手]葫蘆。展轉相依。亦奈之何。
  串習。接續。故起。別生。四念為病。即靜一念為藥。雖復藥病有殊。總束俱名為念。
  別生一念。雖判為病。猶是藥中之病。然約一念相應言之。雖不可有。約息前四言之。則不可無。即靜為藥。亦未離念者。藥雖治病。何如無病。不藥為愈哉。又俱名念者。此為坐禪時。靜境正好。於此境上。寂而照之。使離於念。況乃尚未離念。豈非猶屬於念。
  得此五念停息之時。名為一念相應。一念者。靈知之自性也。
  石壁云。五念都息。一念現前。一念者。謂無念也。無念之一念。即靈知之本源。經云。息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
  然五念是一念枝條。一念是五念根本。
  石壁云。五念非離一念而有。一念不藉五念而生。束為本末之相須。應同水波之無有。
  復次若一念相應之時。須識六種料簡。一識病。二識藥。三識對治。四識過生。五識是非。六識正助。
  此先標列。下文自釋。
  第一病者有二種。一緣慮。二無記。緣慮者。善惡二念也。雖無差殊。俱非解脫。是故總束。名為緣慮。無記者。雖不緣善惡等事。然俱非真心。但是昏住。此二種名為病。
  前文明病。則三不應有。今又束三為二。惟昏與動。以為惺寂。藥病之主對故也。
  第二藥者亦有二種。一寂寂。二惺惺。寂寂。謂不念外境善惡等事。惺惺。謂不生昏住無記等相。此二種名為藥。
  病相雖多。不外虗實。藥品雖眾。豈出補瀉。天地生之。醫王則之。不差毫末。
  第三對治者。以寂寂治緣慮。以惺惺治昏住。用此二藥。對破二病。故名對治。
  良醫因病立藥。亦復因之設方。病有虗實之因。藥有補瀉之力。昏住失於實。以惺惺瀉之。緣慮失於勞。以寂寂補之。天台云。止乃伏結之初門。觀為斷惑之正要。止乃愛養心識之善資。觀為策發神解之妙術。大哉醫王。可謂神聖工巧矣。
  第四過生者。謂寂寂久。生昏住。惺惺久。生緣慮。因藥發病。故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