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毗尼。墮頑空則眾善皆墮。豈不有傷戒品。執莽蕩。輕軌儀。其失大矣。
  總觀心地本體。則體惟一念。本自圓成。細析心地法門。則門有萬殊。不妨分屬。故云三十心者。皆一毫頭也。復以一二分屬戒相者。毛頭之上更出毛頭也。譬天王雖名天主。亦應列任六曹。六曹猶未徧周。豈不重開百職。經始標某心。某心者。六曹之謂也。今復增某心。某心者。百職之謂也。姑取義之相近。亦令餘可例推。便初學易知簡行。在智者神融意會而已。
  非常大器。過量圓人。既不拘夏前夏後。自相應即小即大。纔持戒品。已達教相全文。正受毗尼。便悟禪宗妙旨。建立則繁興萬法。不礙六時。掃蕩則屏絕纖塵。奚存一念。遠公常禮有定。永明自行不虧。豈彼小根故為細事。凡我後學。願各深思。
  此梵網經以心地為宗。無一法不從心地中流。無一法不還歸心地。菩薩萬行若非出自一心。還歸一心。即不名佛因。不名佛果。今此華出舍那心地。表菩薩從自心中出無量因行。還以此華供養彼佛。表還以自心因行。成自心果佛也。據華嚴。因該果徹。不離因果。不落因果。拈來無一物不可供佛。舉起無一法不可為因。若執華必表因。非圓教義。何以故。有時華表因。實表果。開華後乃結實故。有時實表因。華表果。種核後乃生華故。有時定因慧果。淨極光通故。有時慧因定果。惑破心安故。烏可一途而取。一格而論乎。
  如來妙定。非動非靜。而常動靜。非出非入。而常出入。此三昧。號體性虗空。虗對實。故使體性不空。當如山不納山。石不容石。一頑定耳。體本虗空。故華光任現。豈以既入三昧便應灰滅不生。圓覺經如來入大光明藏三昧而起現淨土。與十二大士更相酬答。抑又何也。且三昧有百千萬億等名。不是一味寂靜。故有三昧。二乘尚不聞其名。菩薩猶未解其義。而執泥寂靜。則獅子奮迅嚬呻。皆成喧閙矣。 又問。諸三昧各有出入。何獨此中而說出入。 答。出入非難。自在為難。三乘斂念方入。起念方出。不名自在。隨心自在。乃稱妙定也。據華嚴。即入即出。依報正報交互圓融。不可思議。此特其小小者耳。何足為異。

  與劉羅陽居士

  曩啟專以念佛求生淨土奉動。然此道至玄至妙。亦復至簡至易。以簡易故。高明者忽焉。夫生死不離一念。乃至世出世間萬法皆不離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真實。若覰破此念。起處即是自性彌陀。即是祖師西來意。縱念不悟。乘此念力往極樂國。且橫截生死。不受輪迴。終當大悟耳。願翁放下萬緣。十二時中念念提撕。是所至望。

  與馮筠居居士

  七十古稀。百年能幾。今此暮景。正宜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但以一聲阿彌陀佛消遣光陰。但以西方極樂世界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後當生西方。何幸如之。發大歡喜。莫生煩惱。倘遇不如意事。即便撥轉心頭這一聲佛。急急提念。却回光返照。我是阿彌陀佛世界中人。柰何與世人一般見識。回瞋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樂大解脫法門也。

  答袁孝廉

  嬰兒曾不欠少圓明寂照之體。但迷而不發耳。何止嬰兒。凡人自幼而壯。自壯而老。自老而死。無不在迷。此圓明寂照之體。有而不現。非無也。至於曹溪水.趙州茶。且不必以胸臆強解。只顧本參。以求正悟。何謂本參。若於念佛法門信得及。但參是誰念佛。所謂本參也。

  與朱西宗居士

  人之處世。遇順境者。其情愉以安。遇逆境者。其情憂以危。然而順未足為幸。逆未足為不幸也。溺於意之所願。則出世之心不生。戚戚乎不得志。夫然後厭身世之桎梏而求以出世。是故萬苦交於前。但以正智觀察。苦從何生。從身生。身從何生。從業生。業從何生。從惑生。因惑造業。因業成身。因身受苦。但能破惑。一切空寂。敢問所以破惑之方。只須就本參話頭上理會念佛的是誰。捉敗此疑。諸惑皆破。思之毋忽。

  答江廣宥居士

  承居士來諭。朱紫陽終是謗法。當有何報。余謂各有其報。其為儒家賢者。自有人天之福。然既排佛。則聞法為難。

  己事辦方可為人

  古人大徹大悟。參學事畢。且於水邊林下長養聖胎。不惜口頭生醭。龍天推出。方乃為人。故辭法席者。願生生居學地而自鍛鍊。予出家時。篤奉此語。佩之胸襟。後以病入山。久久不覺。漸成叢林。然至今不敢目所居為方丈。不敢開大口妄論宗乘。蓋與眾同修。非領眾行道也。忝一日之長。互相激勸而已。諸仁者以友道待我而責善焉。幸甚。

  自他二利

  古云。未能自利先能利人者。菩薩發心。斯言甘露也。不善用之。則翻成毒藥。試反己而思之。我是菩薩否。況云發心非實己能也。獨不聞自覺己圓。復行覺他者。如來應世乎。 或謂必待己圓而後利他。則利他終無時矣。然自疾不能救而能救他人。無有是處。是故當發菩薩廣大之心。而復確守如來真切之訓。不然以盲引盲。欲自附於菩薩。而人己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