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他說須退步向自己脚跟下推尋是箇甚麼。其推尋今亦不難。既信念佛。但內看念佛的是誰。便是脚跟下推尋也。久之。則正訛中所云最後窮玄極微一段事。不患不得。

  答廣印

  真信淨土。決志往生者。不論已悟未悟。其從事單傳直指而未悟者。雖曰以參禪為務。不妨發願往生。以未能不受後有。畢竟有生處故。不是偷心。岐路心也。其已悟者。古人云。汝將謂一悟便可上齊諸佛乎。故普賢為華嚴長子。雖塵塵華藏。在在蓮邦。而行願品必拳拳乎以往生安樂為言也。已悟尚然。未悟可知矣。
  一念不生。是禪非參。起念下疑。乃名曰參。楞嚴經云又以此心反覆研究等是也。念時參時俱屬有念。亦不相悖。
  即心即佛。若真信得及。真見得徹。千了百當。更無疑滯者。方可任運過時。如其不然。未可放參。
  大悟則有念。亦可。無念亦可所謂入息不居陰界。出息不涉眾緣是也。
  永明說。先以聞解信入。却又說。後以無思契同。契同則法身透矣。情識盡矣。是亦解亦證。紹祖位。不亦宜乎。
  不務實修實證。而以口頭三昧逞機鋒。鬥勝負。此言語不可有也。真為生死心地未明。互相辨論。互相酬唱。此言語不可無也。三登九上。一句千山。不論未悟以前。即既悟以後。尚有最後重關。參求決擇之功未可便止。

  答僧海光

  汝若一切無在。何人受衣。汝若周遍一切。衣居何地。汝若一切無在。則本自無體。安用戒為。汝若周徧一切。則本自無欠。何求具足。菩提有樹。明鏡有臺。本來有物。此三句翻破曹溪。後一句原不惹塵埃。依舊落他窠臼。何不道。本來有一物。任使惹塵埃。

  答周海門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當下布毛滿地。何待拈吹。那更說同說別。直饒是同。早已成兩橛去也。鳥窠初不曾鈍置白公。偏厚侍者。然雖如是。於前言不會玄旨。只麼止惡行善。亦不誤人。若向古人道如來不斷性惡及兀兀不修善等處錯會。為禍不少。

  雜答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今之執禪謗淨土者。却不曾真實參究。執淨土謗禪者。亦不曾真實念佛。若各各做工夫到徹底窮源處。則知兩條門路原不差毫釐也。
  若直指西方。不但過此娑婆十萬億剎者為非也。說箇自性。已涉程途。若實談淨土。不但寶池金地種種莊嚴者為非也。纔著惟心。翻成垢穢。離此二邊。作麼生是西方淨土。
  工夫最怕揀擇。有志於學者。只是一箇正念常在胸中。逢靜時也如此。逢閙時也如此。憑他靜閙變遷。而我者箇念頭斷然無有移易。如是方無間斷。謂之善做工夫也。豈不見古人道。智者除心。愚者除境。如必嫌喧取靜。則境界恐無有靜之時。亦無有靜之處。 夫求靜者。莫如深山之中。然深山靜矣。而樵斧聞於隔雲。牧笛鳴於斜照。則耳畔又安能靜也。然樵斧.牧笛或可使屏絕之。使不交於吾耳。至於清宵而猿啼虎嘯。白晝而鵲噪鴉鳴。又安能靜耶。然猿啼虎嘯。鵲噪鴉鳴或可驅逐之。使不交於吾耳。至於狂風起而萬竅怒號。迅雷發而千山震撼。則此時嫌喧取寂者將屏絕之耶。驅逐之耶。以此推之。境界決無有靜之時也。決無有靜之處也。學人但患志不猛烈耳。存一猛烈之志。則何之而不可。

  示大同

  古人教親近明師。求善知識。而善知識實無口傳心授祕密法門。只替人解粘去縛。便是秘密。今但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此八箇字即是解粘去縛祕密法門。即是出生死堂堂大路。朝念暮念。行念坐念。念念相續。自成三昧。莫更他求也。

  示李居士

  參疑二字不必分解。疑即參之別名。總是體究追審之意。但看念佛是誰。以悟為則而已。又古德云。看話頭。不得卜度穿鑿。亦不得拋向無事甲裏。但只恁麼看。此要言也。

  示吳大峻

  莫管悟與不悟。莫管有無.內外.中間。莫管止觀。莫管與他法門同與不同。既疑情不起。亦莫管是誰不是誰。但執持名號。一心一意。無間無斷。純一不雜做去。

  示沈廣[這-言+率]

  世諦中覺名利恩愛之畢竟成空。便成覰破。真體上覓生老病死而本來無有。即是修持。初機與究竟同歸。因該果海。究竟與初機不二。果徹因源。祇貴明心。別無異法。

  答周海門

  月雖皎潔。水清濁而影別昏明。心本昭靈。事善惡而迹分升墜。豈得以月體本無清濁而故云濁水為佳。心體本無善惡而遂云惡事不礙。既存空見。便悖圓宗。識渠善惡雙空。正好止惡行善。定禁止惡行善。猶是識渠未真。步步行有。口口談空。此今日聰明人參禪之大病也。

  答戒問

  高談無佛之世。直指當人之心。則不但老瞿曇絕口毗尼。優波離羞稱羯磨。即使束五部置之高閣。褫三衣懸之樹端。未足為過。如或不然。法林惟恐不稠。正見惟恐不應耳。何紛紛之足厭。
  空有二。契真空則萬法俱備。何須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