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飾者修飾。此句言凡夫作業繁多。勤勤無怠。似有莊嚴修飾之象也。世者。如造三毒十惡等之罪業。莊嚴地獄三塗之世趣也。縱行五戒十善等之善業。生于天上人間。猶為世趣。未能出世而超三界故也○不復思惟者。不修戒定慧。乃至不求無上菩提故云○業力所作。即莊飾世趣之所感也。力造惡業故云○業力者。眾生之業力也。與下文業力甚深不同。業力甚深。乃佛之業智力也。
  佛十力中。業力甚深。凡夫之人。多於此中好起疑惑。
  佛十力者。謂佛應正等覺。有十種實智見力也。詳見後十力無畏處○業力甚深一句。引例凡夫業力之甚深也。六道眾生。自家業力不同。諸佛無上菩提。莫非善業。功德智力之所成就。故云甚深。當知凡夫不得聖道。皆是惡業惑力之所障蔽故。亦是甚深可知之也。所以若好若歹。無不于此善惡業力之所惑。眾生不知。故起疑惑也。下先舉疑惑之由。
  何以故爾。現見世間行善之人。觸向轗軻。
  何以者。征起何以起惑。下釋成○坎。險也。坎險。多迍之貌。觸向轗軻所為之事。多不如意也。
  為惡之者。是事諧偶。謂言天下善惡無分。
  肉眼凡夫。不能了知三世事故。所以便言善惡無分云云。
  如此計者。皆是不能深達業理。
  即下三世善惡因緣果報等。謂之業理。
  何以故爾。經中說言。有三種業。何等為三。一者現報。(現生之報)二者生報(來生之報)。三者後報(多生後不定之報。下出意)。現報業者。現在作善作惡。現身受報(現受苦樂等報)。生報業者。此生作善作惡。來生受報(來生受苦樂等)。後報業者。或是過去無量生中作善作惡。於此生中受。或在未來無量生中受。
  引經言三種業。有現報有生報有後報。正見過去有業。所以有後報。總歸重下文云過去既有如此惡業一句。觀上文。當知皆是業力所作一句可見○經言至或在未來無量生中受止。
  若今行惡之人。現在見好者。此是過去生報後報善業熟故。所以現在有此樂果。豈關現在作諸惡業而得好報。若今行善之人。現在縈苦者。此是過去生報後報惡業熟故。現在善根力弱。不能排遣。是故得此苦報。豈關現在作善而招惡報。
  若今者。詳明上文。若如也。若今云云。行惡之人。行善之人。二段正發明經中現報生報後報義意而釋之○此段文理甚妙。世人正當此處著眼。此全重在業字看。不必重在報上看。當知有二義。若就前生善業已熟。今受樂果。是過去生報。若或多生已前善業已熟。現得受樂。必非現作惡因而反得善果也。下行善一節例上可知。此釋上行善行惡等二種之疑也○現在善根力弱。不能勝過去極重惡業。苦報豈能除滅。故曰不能排遣。
  所以然者。現見世間為善之者。人所讚歎。人所尊重。故知未來必招樂果。過去既有如此惡業。所以諸佛菩薩教令親近善友。共行懺悔。見善知識。於得道中則為全利。是故今日至誠。歸依於佛。
  此正釋前意○過去既有如此惡業一句。正與上文六道果報。種種不同。形類各異。當知皆是業力所作等語照應。所以此處。只重在業。不重在報。報特帶言之耳。且此處。原是懺悔業障。後面另有懺悔報障。文理顯然可見矣。
  某等無始以來至於今日。積惡如恒沙。造罪滿大地。捨身與受身。不覺亦不知。
  此下廣舉業相而求懺悔。與上七種方便之心。反觀照應。細翫可知○梵語殑伽。此云天堂來。又云恒河。从高處流下故。廣一由旬。長不知其數。沙細如麵。如佛說法有多數者。即以恒河為喻云耳○捨身受身者。謂生生死死。捨此一身。又受一身也。身世間隔。不啻醉夢。即此所捨所受之身。且不自覺其來因。又安知過去所作惡業。故曰不覺亦不知。前文云過去既有如此惡業。是一句總話。下文正一一說出人身中過去諸惡業。如作五逆造闡提等皆是也。
  或作五逆深厚濁纏無間罪業。或造一闡提斷善根業。輕誣佛語謗方等業。破滅三寶毀正法業。
  深厚濁纏。極重莫解之意。闡提者。一向修證。因疑惑而生惡相惡法。除去善心。故名闡提○梵語一闡提。此云信不具。撥無因果之人。所以謗佛謗法也。
  不信罪福起十惡業。迷真反正癡惑之業。不孝二親反戾之業。輕慢師長無禮敬業。朋友不信無義之業。或作四重八重障聖道業。
  不信直至下文。俱是斷善根之罪業也○十惡者。身三口四意三惡業是也。迷真反正。謂之迷真心。反正道也○四重者。殺盜婬妄。波羅夷根本罪有四也。波羅夷。此云極重罪。比丘有四波羅夷。比丘尼有八羅夷。前四重與比丘同。第五男身觸。六于染心男捉手捉衣。入屏處共立共話共行。身相依相期。七覆他重罪。八隨所舉大僧供給衣食○波羅夷。又云棄。若犯此四重八重者。永棄佛邊地外。猶如大海。不受死屍。故云棄。是之謂波羅夷。
  毀犯五戒破八齋業。五篇七聚多缺犯業。
  五戒有在家出家二種○五戒者。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犯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破此五禁。謂之毀犯○八齋者。每月有八齋日○五篇七聚者。戒律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