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殊章

  十四唱三十一偈(令信外真正。成本起因〔地〕)此一禮准前。
  至心歸命禮大方廣圓覺經中問本起因地文殊師利菩薩。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坐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十萬菩薩及諸眷屬)。說於如來本起因地(從凡夫時最初根本所起之心)。清淨(離垢顛倒根垢取我垢)法行(稱法性之行也。問。適云夫求果者。先觀於因。因若不真。果還是妄。如人造真金佛象。先須辨得真金。成象之時。體無增減。故佛頂經云。苦以生滅心為因。欲求如來不生滅果。無有是處。如種豆不生粟等)。及說(及者。更〔諸〕一段意也)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如何得一發之後始終如一。免生起異念之過患)。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標以現在法眾。結以未來末世者。互影照也。即知現未俱收)。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第一 唱讚述文殊問目二偈

  於是文殊從座起  威儀頂禮大悲尊  願為會中及末世(但以前之標結)  說於諸佛本因門(根本最初之因)  因若不真果亦妄  修行先要得根源(第一重問〔目〕)  及說菩提心發願(偈云并於此中能發菩提心)  妄情(經云諸病)永離(經云遠離)覺常存(經云求大乘者)
  佛答處四段。
  一標示真宗  二推窮妄宰  三釋成因地  四結牒問詞
  初中兩段。

  第二 唱中二偈具標舉本有之覺心

  (於中。先讚問許說。後正示體用)。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領初問〔目〕)。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領後問〔目〕)。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上皆讚許〔貯〕聽。此下正示體用)。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此云總持)門(欲入眾妙境界。先須了達圓覺。圓覺又能流出一切。有〔市〕入義。故名為門。准寶積云。陀羅門者。是根本義)。名為圓覺(指體也。下顯用云)。流出一切清淨(總標無法諸法)真如(理也)菩提涅槃(果也)及波羅蜜(因也)。教授菩薩(如理思惟。而反照之。一一顯現。依之修行。故云教授)。
  佛告文殊汝善哉  能於末世布慈哀  本起因源祕密藏(合二問也)  無遮(下云無遮大慈)為汝此時開(上皆讚問許說)  總持眾妙名圓覺(指體也。下三句顯用)  覺心即是聖人胎(但一念覺悟此圓妙心。即藏識中。已熏成聖種。緣未彰現於外故。如始胎也)  流出塵流無漏法  因波羅蜜(如文)果如來(菩提涅槃如來也)

  第三 二 明上圓覺體用

  即破障成佛。故名因也。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標舉所問)。皆依(無佛不爾)圓照(能照之智)清淨覺相(所照之理。初心未忘能所。故云相也)。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洞達真有忘空。即所修皆是法師行。若不爾者。悉非法行。故大經云。若有比丘。讀誦十二部經。是名讀誦。不名法行。乃至為人宣說。及思惟其義。是名樂說。是名思惟。不名法行。若有比丘。能觀身心。乃至境界都息。永離煩惱。其心寂靜。我則說之名為法行)。
  說有誦持十二部  或能宣說及思惟  大集經云非法行  法行先論本起時  一切如來本起行  皆依反照此靈知(與大集經大同小異)  方斷無明成佛道  能於三界作人師(佛也)
  上來標示真宗 此下第二推窮妄宰。於中三。

  第四 且先示其行相

  云何無明(一由前云永斷〔恐〕謂定有可斷。故推至空。二由此是八萬塵勞之根。十二因緣之首。恒沙煩惱由此而生。塵劫輪迴由此不絕。今欲示妙門。若不推破。即所作盡屬顛倒)。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如下所明)顛(心識狂亂)倒(背覺合塵。倒有所執。顛但荒犯。由顛故倒。如由迷真故執妄也)。猶如迷人四方易處(既以東為西。即三方必皆移易)。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四對顛倒。一四大非我認為我。法身真我而不認。二四大如幻本無而見有。法身本有而見無。三妄念非心認為心。真如了然而不能認。四妄念如珠中色。全空而執有。真心如珠明。實有〔有〕而見無。既四雙八隻不同故。〔苗〕云種種)。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例此應云月實無二。捏者妄執。皆喻性無質礙。無心妄念。迷者妄執也)。
  無明都作塵勞本  執妄迷真只是伊  十二因緣為上首  百千煩惱總能持  無始已來種種倒  一方易處四方移  妄認四虵為我相  仍將六識作真知  不知六識全虗妄  離却根塵無所依  譬彼空華第二月  無中執有實狂癡  二月展轉□倒見  及反示展轉相依
  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虗空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