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證靜。或發無常苦無我不淨。世間可厭患。食不淨無斷雖盡想。念佛法僧戒捨天六念。念處(四念處)正勤(四正勤)如意(四如意)根(五根)力(五力)覺(七覺支)道(八正道)空無相無作。六度波羅蜜。神通變化等。一切法門發相。是中應廣分別。故經云。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第二分別真偽者。即為二意。一明邪相。二辨真正相。偽相者。若發如上諸禪時。隨因所發之法。或身手紛動。或時身重如物鎮壓。或時身輕欲飛。或身如被縛。或時透逸垂熟。或時煎寒。或時狀熱。或見諸異種種境界。或時其心闇蔽。或時起諸惡覺。或時外散亂善事。或時歡喜躁作。或時憂愁悲思。或時惡觸觸身。身毛驚竪。或時大樂昏醉。如是種種邪法。與禪俱發。名為邪偽。此之邪定。若人愛著此。即與九十六種鬼神法相應。多好失心癲狂。或時諸鬼神等。知人念着其法。即加勢力。令發諸深邪定智慧辨才神通。感動世人。見者謂得道果。皆悉信伏。而其內心顛倒。專行思法。是人命終。永不值佛。還墮鬼神道中。若在生時。多行惡法。即墮地獄。若欲知其因緣。當尋九十六種邪道。即明見此事。行者修止觀時。若證如是等禪。有此諸邪偽相。當即却之。若知虗誑。正心不著。即當謝滅。若不滅。應用止觀。觀破即滅矣。二次明禪發相。若於坐中。發諸禪時。無有如上所說諸法等。隨禪發時。即覺與定相應。空明清淨。內心喜悅。澹然快樂。無有覆蓋。善心開發。信敬增長。智鑒分明。身心柔軟。微妙虗寂。厭患世間。無為無欲。出入自在。是為正禪發相。譬如與惡人共事。恒相觸惱。若與若人共事。久久愈見其美。分別邪正二種相。亦如是也。
  第三次明修止觀長養諸根者。若於座中。諸善根發時。應用止觀二法。修令增長。云何修。若宜用止。則以止修之。若宜用觀。即可用觀。略示大意。

  八 證相

  若行者如是修止觀時。即能了知一切諸法。皆由心生。因緣虗假不實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諸法名字相貌。即是體真止也。爾時上不見佛果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是名從假入空觀。亦名二諦觀。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若住此觀。即墮聲聞辟支佛地。故法華經中。諸聲聞等自歎言。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不生喜樂。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當知若見無為。入正位者。其人終不能發三菩提心。此則定力多故。不見佛性。若菩薩為度一切眾生。成就一切佛法故。不應取著無為。爾時應修從空入假觀。即當諦觀。心性雖空。緣對之時。亦能出生一切諸法。猶如幻化。雖無定實。亦有見聞覺知等相。差別不同。行者如是觀時。雖知一切諸法。畢竟空寂。能於空中。修種行。如空中種樹。亦能分別眾生諸根性。故無量故則說法無量。若能成就無量辨才。即能利益六道苦眾生。是名方便隨緣修止。即是從空入假觀。亦名平等觀。亦名法眼。亦名道種智。住此觀中。智慧力多。雖見佛性。而不明了。菩薩雖復成就如此二觀。猶是方便觀門。非止觀也。故瓔珞經云。前二種方便道。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觀。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若菩薩欲於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者。應修息二邊分別止中道正觀。云何修正觀。若能體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緣真假。息緣真假之心。名之為止。諦觀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壞空假之法。若能如此照了。即於心性通達中道。圓照二諦。若能於自心中。見中道二諦。即見一切諸法。中道二諦。亦不取中道二諦。以決定性不可得。是名中道正觀。如中論偈中說。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  亦是中道義
  尋此偈意。非唯具足分別正觀之相。亦是兼明前二種方便觀門中道正觀。即是佛眼。即是一切種智。若住此觀。即是定慧力等。了了見於佛性。即安住大乘。行步平正。其疾如風。若行疾如風。即是自然流入薩婆若海。若流入薩婆海。即是行如來行。若行如來行。即是入如來室。若入如來室。即著如來衣。若著如來衣。即是坐如求座。若坐如來座。即是以如來莊嚴而自莊嚴。若以如來莊嚴而自莊嚴。即是獲得六根清淨。若得六根清淨。即是入佛境界。若入佛境界。即於一切法無所染著。若於一切法無所染著。即是一切諸佛皆現在前。若一切諸佛皆現在前。即是成就念佛三昧。若成就念佛三昧。即是安住首楞嚴定。若安住首楞嚴定。即得普現色身三昧。即能普入十方國土。教化眾生。若普入十方國土教化眾生。即是嚴淨一切佛剎。若嚴淨一切佛剎。即是供養十方諸佛。即能受持一切諸佛法藏。若能受持一切諸佛法藏。即能具足一切諸行諸波羅蜜。若具足一切諸波羅蜜。即入頓悟大菩薩位。即與普賢文殊。共為等侶。若與普賢文殊為等侶。即在法性身中。若常在法性身中。即為十方諸佛稱歎授記。若為稱歎授記。即是莊嚴兜率天道。若莊嚴兜率天道。即能示現降身母胎。若示現降身母胎。即能示現出家行詣道樹。若示現行詣道樹。即能示現降伏大力魔怨。若示現降伏魔怨。即能示現成等正覺。若示現成等正覺。即能示現轉正法輪。若示現轉正法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