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虗誑無不實。所以者何。根塵合故即生鼻識。次生意識。強分別妄生香想。因此即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即當反觀聞香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聞香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觀相廣分別如前。於聞香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聞香中亦類有五飜修止觀意。同上所說。
  復次舌受味時修止者。隨所受味。即知如於夢幻中得味。若得順情美味。不起貪著。違情惡味。不起瞋心。非違非順之味。不起分別意想。是名修止。止相如前廣分別。於受味時。隨所應用而用之也。云何名舌受味時修觀。應作是念。今所受味。實不可得。所以者何。外六味性無分別。內舌根本性亦無知。和合內外因緣則舌識生。次生意識。強取味相。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反觀緣味之識。不見相貌。當知受味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觀相廣分別如前。於受味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舌受味中。亦類有五飜修止觀意。同上所說。
  復次身受觸時修止者。隨所覺觸。即知影化不實。若受順情樂觸。不起貪著。受違情苦觸。不起瞋腦。受非違非順之觸。不起憶想分別。是名修止。止相廣分別如前。於受觸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云何身受觸時修觀。應作是念。輕重冷暖澁滑等名之為觸。頭等六分名之為身。觸性虗假。身亦不實。誰能文觸。和合因緣。即生身識。次生意識。憶想分別苦樂等相。故名為觸。即當反觀緣觸之心。不見相貌。當知受觸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觀相廣分別如前。於受觸中。隨所應用而用之也。身觸受中。亦類有五飜修止觀意。同上所說。
  復次意知法中修止觀相。如初約坐禪中明。修止觀五飜之意。是中廣分別。今重不明。行者若能於行住坐臥。見聞覺知等。一切處中。修止觀者。當知是人真修。摩訶衍中。如大品經中佛告須菩提。若菩薩行知行。坐時知坐。乃身服僧伽梨。視的一心。出入禪定皆知。故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
  復次若人如是一切處中。修行大乘。是人則於世間。最勝無與等者。如釋論中偈說。
  閑坐林樹下  寂然滅諸惑  澹泊得一心  斯樂乃安樂  人求世間利  名衣好牀褥  斯樂非安穩  求利無厭足  納衣行乞食  動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眼  觀知諸法實  種種諸法中  皆以等觀入  解慧止寂然  三界無倫匹

  七 善根發

  行者若能如是於從假入空觀中善修止觀者。則於坐中。心身明淨。爾時當有種種善根開發。應須識知。略明善根開發之相。有二種不同。一者外善根發相。所謂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尊長。供養三安。及讀誦聽學等。善根發相。此是外事。與魔境相應。今不分別。二者內善根發相。所謂諸禪法門善根開發也。即為三意。一正明善根發相。二分別真偽。三明用止觀長養善根。
  第一內善根發相。五種善根相不同。一息道善根發相。二不淨觀善根發相。三慈心善根發相。四觀因緣善根發相。五念佛善根發相。一息道善根發相者。行者善修止觀故。身心調適。妄念心息。因是自覺其心。漸漸入定。發於欲界及未到地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穩。於此定中。都不見身心相貌。於後或經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將息得所。不退不失。即於定中。忽覺身心運動。八觸而發。八觸者。謂覺身動痒冷暖輕重澁滑等。當觸發時。身心安定。虗微悅預。快樂清冷。不可為喻。是數息根本禪定善根發相。
  復次行者。或於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覺息出入長短。知遍身毛孔皆悉虗疎。即以心眼見內三十六物。猶如開倉見諸麻豆等。心大驚喜。寂靜安快。是為隨息特勝善根發相。二不淨觀善根發相。行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虗寂。忽然見佗男女身。死已膖脹爛壞蟲膿流出。見白骨狼籍。其心悲喜。厭患所愛。此為九想善根發相。或於靜定之中。忽然見內身外身不淨膖脹狼籍。自身白骨。從頭至足。節節相柱。見是事已。定心安隱。覺悟無常。厭患五欲。不着我人。此是背捨善根發相。或於定心之中。見於內身外身一切飛禽走獸。衣服飲食。屋舍山林。皆悉不淨。此為大不淨善根發相。三慈心善根發相。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於此定中。忽然發心。慈念眾生。或緣觀人得樂之相。即發深定。內心悅樂清淨。不可為喻。中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眾生。亦復如是。從禪定起。其心悅樂。隨所見人。顏色常和。是為慈心善根發相。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靜定。忽然覺悟心生。推尋三世無明行等諸因緣。不見我人。即離斷常。破諸邪執。得定安穩。解慧開發。心生法喜。不念世事。乃至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分別亦如是。因緣發相。五念佛善根發相。行者因修止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空寂。忽然憶念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議。所有十力四無畏不共三昧解脫等法不可思議。神通變化無礙說法。廣利眾生不可思議。如是等無量功德不可思議。作是念時。即敬愛心生。三昧開發。身心快樂。清淨安隱。無諸惡相。從禪定起。身體輕利。自覺功德巍巍。入所敬愛。是為念佛三昧善根發相。
  復次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