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科】答夫觀心法有事有理從理唯達法性更不餘塗從事則專照起心四性叵得亦名本末本末相映事理不二。
  【科】十四問法華玄文境能照智雖引誠證理亦難明。
  【科】答順方便教理不可會。
  【科】若從極說於理易融以心為境心亦能照能所俱心心體俱徧心心相照於理甚明。
  【科】故不可思議境初云不可思議境即是觀。
  【科】以是得為四句分別。
  【科】境照於境境照於智智照於境智照於智。
  【科】照者方照非說可窮照者應說非照可了說者方說非照可窮說者應照非說可了。
  【科】是故不同世謂頑境以為所照又亦不同偏小妄心以為所照又亦不同假立真如以為所照所照既爾能照亦然不可率爾。
  【科】十五問破法徧中云須先用無生為首者門後料簡云何復云無生是智無滅是斷智則是觀斷則是止應無生門唯觀無止。
  【科】答破徧門意從事偏說故文中云有定之慧而盡淨之具如記中廣分別說。
  【科】十六問禪境初十二因緣觀不思議境初云不同世人取著一念能具三千為唯此中諸境皆然。
  【科】答一切皆爾。
  【科】十七問若爾應當取著心中不具三千。
  【科】等此準用觀觀境而說。
  【科】取著之心本是諸法照此著心緣生虗假假中三千自體性空即是心性不可思議圓妙三諦。
  【科】譬如空華華與空體無一無別此空不當華之與空對華說空空無名字。
  【科】以此細推諸法皆爾。
  【科】十八問十二因緣妙境文中束為三道以對三德苦身質閡那對法身。
  【科】答此約理說的相翻對以身對身故作此說實論三體更無前後且論無始苦輪無際與業煩惱不並不別況今文中約於一念十界百界以論因緣約此因緣以論三道約此三道以論三德是故三道及以三德並無前後性德三因無時不具豈更問質閡等耶。
  【科】十九問有人問云此土真詮稟承有緒雖教科開廣而本味仍存尋求宗源自可會本何須復立一心三觀四運推檢溷我清流。
  【科】答濬流本清撓之未濁。
  【科】真源體淨混也詎妨設使印度一聖來儀未若兜率。
  【科】二生垂降故東陽大士位居等覺尚以三觀四運而為心要。
  【科】故獨自詩云獨自精其實離聲名三觀一心融萬品荊棘叢林何處生。
  【科】獨自作問我心中何所著推撿四運併無生千端萬累何能縛。
  【科】況復三觀本宗纓絡。
  【科】補處大士金口親承。
  【科】故知一家教門遠稟佛經復與大士宛如符契。
  【科】況所用義旨以法華為宗骨以智論為指南以大經為扶疏以大品為觀法引諸經以增信引諸論以助成。
  【科】觀心為經諸法為緯織成部帙不與他同。
  【科】問大師口決純為治病為復更有餘心要耶。
  【科】答諸皆治病。
  【科】唯有一偈云師甞教誡言實心繫實境實緣次第生實實迭相注自然入實理。
  【科】釋曰心若繫境境必繫心心境相繫名為實緣復由後心心心相續心心相繫名迭相注即是心注於境境注於境境注於心心心境境念念相注如是次第剎那無間自然從於觀行相似以入分證故云入實。

  【科】第六行解相資例者

  【科】如分別中總以十義分別十章於中且約自行化他則前八自行於中去果論因則果報為果非今正意前七為因正明修相於七因中前五生解後二為行。
  【科】分別文中雖以起教取譬於自起教化他義當於解越次取文兼化他故故自行解唯前五章是也。
  【科】大意雖有行及果報等文但是示行及果報等令知始末非謂即是修行相也。
  【科】何者修行俱須二十五法以為方便十乘十境以為正修。
  【科】所以者何若無十境乘則無體若無十法名壞驢車。
  【科】故知必須五章以生妙解於生解中大意則略解始終自他因果則文略而意寬次四專在名體則文理俱廣。
  【科】故以廣解導於行始使二十五法隨教甄分會開廢麤方可得名妙行之首也。
  【科】是故五章一不可廢若用此解而修十法則但釋十法名宗次第於理自足而今文中相猶廣者為鈍根者仍恐不曉觀法次第故引前解入觀委論又恐繁文故於陰入具釋十法九境比知是故諸文不無旁正。
  【科】且如十境只一念心行之地也一一顯示境相不同行之種也。
  【科】一一起於十乘觀法行之雨也一一轉成不思議境行之牙也一一發心行之幹也一一安心行之葉也一一破徧乃至正助行之華也一一次位以至離愛行之果也。
  【科】若無六事道樹不端。
  【科】次第雖爾若從人說上根即於境種而生於果故文云直聞是言病即除愈為中下根更須後法是故文云至長者所為合眾藥。
  【科】又於十乘一一復須了其文旨一一皆依不思議寂照止觀文之髓也一一乘相生起次第文之骨也一一引事助成行相文之肉也廣破古舊問答釋疑文之膚也。
  【科】又釋名等四文兼於膚義兼於肉意即骨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