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四以三術自安令入後位。
  【科】離愛四者一三界愛斷仍受愛名二此頂墮名不同退墮三受。
  【科】此互用得法受名四此位向後復須入位。

  【科】○第五心境釋疑例者

  【科】略為二十番。
  【科】問第一卷弘誓中云對法界起法界如何法界有起有對。
  【科】答如前分別其義已顯。
  【科】若欲更論各有所以一者約理心佛無殊雖對雖起奚甞非理二者夫念起依理體達若起若對不出法界三者稱理理既法界起對稱理無非法界。
  【科】今此文中義通三種意在前二故云起對復云法界此三即是六即意也初是理即次是名字觀行相似。
  【科】三即三是分真究竟二即問十界四運正起其相易知已起未起如何觀察。
  【科】答起已未起雖即不專的在一境然須形於正起之心則知已起為屬何界望前為已望後為未是故已未望於欲正而得修觀。
  【科】問起已望前心相可識未起望後有後可望則名欲起何名未起。
  【科】答對於後境知心未起名為未起心相欲生即是欲起是故二心心相全別。
  【科】觀此一運即具十界百界千如即空即中。
  【科】故知雖觀十界四運亡界亡運唯觀三千即空即中無三名字能所淴合。
  【科】是故不同賴緣之假無自性空空假不二名之為中。
  【科】故借喻云諸色心現時如金銀隱起金處異名生與金無前後亦如官路土私人掘為像智者知路土凡愚謂像生後時官欲行還將像填路像本不生滅路亦無新故。
  【科】四問外無情色不與心俱如何復能具足三德而云三德徧一切處。
  【科】答何但外色不與心俱內身亦如草木瓦礫。
  【科】若論具德不獨向心由心變故謂內心外色心非內外故色無內外而內而外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智慧淨色心淨故諸法淨諸法淨故色心淨何得獨云外色非心。
  【科】是故破法徧中以識例色第七卷末若心若色無非大車。
  【科】五問今現見青黃赤白如何即是真如法界。
  【科】答言青等執情所見言法界者從理而說何得將情以難於理今所觀者違情觀理不可更令違理順情。
  【科】又青等是世諦法界是真諦又青等是世諦少分法界是三諦全分。
  【科】又青等是肉天二眼所見少分法界是佛眼所見全分。
  【科】一眼具五眼青等具諸法一諦三諦亦復如是是故。
  【科】不得以青等難於法界。
  【科】故棄葢中云色非味非離凡夫自味二乘自離色體本來法界常住。
  【科】六問發菩提心求於極果果地自然能應一切何須必假大悲居先而云佛菩提心從大悲起。
  【科】答若無大悲熏於法性理藏性法無由得開藏若不開尚無初住何況極果是故不以大悲熏心後時則無能利之法。
  【科】問若爾十法成乘何不以大悲居初而但以妙境為首。
  【科】答通塗次第理境居初若發心中大悲為首。
  【科】七問安心初云本來寂滅為修為性。
  【科】答若云心性本寂本滅寂即是止滅即是觀此約理性若云體妄即是法性法性無起達妄本空空亦無滅此約修觀說亦是修性合說故。
  【科】八問總安心中止觀圓修下別安中但是偏修如何得云以總冠別。
  【科】答所云偏者非永別也止是觀家之止觀是止家之觀體同用別暫適行宜故知即總俱時而異隨用故分順理故合若其離成三諦次第之別此則止觀不可俱時具如諸教分別相狀若圓安者如總安初云不動止只是不動智不動智只是不動止以此同體而冠於別故無二也。
  【科】九問安心初云但信法性不信其諸為唯法性無復其諸若都無者現見諸法復云法性具一切法。
  【科】答以眾生久劫但著諸法不信法性破昔計故約對治說令於諸法純見法性若見法性即見法性純是諸法是諸法性本無名字約破立說名性名法。
  【科】十問諸文皆云色心不二若欲觀察如何立觀。
  【科】答心色一體無前無後皆是法界。
  【科】修觀次第必先內心。
  【科】內心若淨以此淨心歷一切法任運淴合又亦先了萬法唯心方可觀心能了諸法則見諸法唯心唯色當知一切由心分別諸法何曾自謂同異。
  【科】故占察經云觀有二種一者唯識二者實相實相觀理唯識歷事。
  【科】事理不二觀道稍開能了此者可與論道。
  【科】十一問安心中云體其實不起滅妄謂起滅為當只除妄謂猶存起滅為體妄謂令無起滅。
  【科】答此亦無別須善其意若單論理非起非性若約果德則性不妨起若約眾生唯起迷性若聖鑒凡即起只是性今從反迷歸悟以說令離起歸性見非起性仍恐迷者離起求性故令體起其實不起起既不起滅亦無滅。
  【科】十二問既云一心止觀何得更立六十四番答六十四番者約根約行迴轉相資總徧而論有六十四行者何必盡具諸數又論其體性只是約於法性寂照自在堪用故爾許爾。
  【科】十三問即此文中或云諸法即是法性或云四運四性推檢何者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