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四相有聲曰風結滯曰氣出入不盡曰喘(今依禪門口訣若禪門云結滯曰喘出入不細曰氣各有其義)不聲不滯出入俱盡曰息綿綿若存數之則定數風則散數喘則結數氣則勞(矣)數者從一至十不少不多令心不散禪門有四師一師數出息不急不脹身則輕利易入三昧二師數入隨息內斂三師出入無在俱隨便宜四師依四時用數今家正取第三師又不許出入俱數恐生病故梵語阿那波那此云遣來(入息)遣去(出息)即是三世諸佛入道初門通於三乘四教又用息明六妙門謂數隨止觀還淨今且為小乘助道耳。
  四愚癡眾生因緣觀。
  迷倒不了撥無因果故云愚癡須知著我計斷常并執性實三皆迷倒若明三世十二因緣則破斷常若論二世十二因緣(前十支現在後二支未來)即破我見若明一念十二因緣(即是一念無明造業乃至生死)即破性執此準禪門若毗曇大經則以界方便以破著我隨機不同也(六界十八界論開合如集解)三種十二因緣如妙玄三四教義二具明若束對三道如法數俱舍頌云。
  三煩惱二業  七事亦名果  略果及略因  由中可比二(後際略果前際略因中間廣說可比知也補註十二引論具釋)
  又云。
  從惑生惑業  從業生於事  從事事惑生  有支理唯此(十二通名有支道理唯若此也廣如輔行三下十四釋)
  又古頌云。
  無明愛取三煩惱  行有二支屬業道  從識至受并生死  七事同名一苦道
  若釋因緣之義如無明因能與行支為緣乃至生支為因能與老死為緣故(具如析玄上)此亦名十二重城亦曰十二棘園亦名十二牽連(如玄籤具釋)成論更有三因四緣(釋籤十引)俱舍及大論明六因四緣(輔行八下)與十二支但開合耳且因緣義甚深愚癡眾生何能觀耶禪門云非謂如牛馬等但聰明利根不得正慧邪邪心取理名為愚癡(文)此與支佛何異今助道破障略論三世支佛正觀破惑必須逆順兩緣百千萬世因緣等前引偈亦名果者七正是果何云亦耶如前指補注十二引論七以事為性故亦名果普賢觀亦通名十二苦事又輔行(三中十四)云雖有十二二三為性三謂惑業事二謂因果(文)略因略果前準俱舍略其數也釋籤三云亦三世俱名因果而支數多少不同者具如俱舍云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文)若準婆沙謂前世略果後世略因者義乃全略既有誠證今姑存之考釋籤意正取略數以消論偈。
  五多障眾生念佛觀。
  止觀乃云睡障念處乃云逼迫障禪門第四明三種障念三身治(彼通大乘今且明小乘助道也)障即惡業三種者一昏沉暗塞障(昏睡無記)念應身三十二相治二惡念思惟障(欲作五逆十惡等)念報身力無畏等治三境界逼迫障(身忽卒痛或見無手足火焚水溺等)念法身空寂無為治小乘當分亦有三身如光明玄若身對教前三各念一身謂生應報圓念法身諸身具足如輔行念處沒念佛明界方便如前已示。
  二別相念處(止)中間例知。
  於五陰境修四念處為破四倒合五為四也受則六根對六塵義兼內外故獨為一想行一向居內想起違從行陰造作故合為一夫道品有三十七獨明念處者有三意一如來遺囑二為成正行三陰境現前四教義二云念處是佛法入道要門雖有種種法門而佛遺言但囑依念處行道(文)又四念處一云若無念處慧行一切行法皆非佛法(文)止觀云大品云聲聞依四念處行道菩薩初觀色乃至一切種智章章皆爾故不違經又行人受身誰不陰入重擔現前(文五二)又此念處別明屬慧通亦有定輔行三云四境止心故名為定(文下十七)此總別相位應知四句四念處一云一境別觀別正是別相性念處二境別觀總三境總觀別此二是總相之方便四境觀俱總是總相念處(文法數具出四圖)初則一藥對一倒中間二句觀心漸熟或別於一境總用四觀或別用一觀總觀四境(今文略出此句闕前後二句)第四境觀純熟舉一俱得也若析玄準俱舍疏前三皆別相攝第四句方是總相位今依妙玄四念處初句是別後三皆總又上停心破障至今念處唯觀苦諦至內凡位方通觀四諦已玅玄四(二十三)云七賢位人明識四諦(文)彼且通舉應如今揀又慧俱無礙修性共緣三種念處念處名同義則有異至下釋四果中更說(云云)心行理外名外凡資粮者從喻立也欲越三有以此為資使五分法身不至夭喪。
  三明內凡者(止)亦名七方便位。
  漸見法性心遊理內身居有漏聖道未生故名內凡以定資慧修四諦觀加功用行故云加行聖道之本亦曰善根煖者從喻如鑽燧先煙春陽煖發得佛法似解也頂觀四諦轉更分明如登山頂明矚四方忍者於四諦中堪忍樂欲亦忍可義世第一者善根最勝世間第一具如妙玄四(二十四)乃析玄等此四觀行者俱舍頌云。
  從此生煖法(從總相後生煖善根)  具觀四聖諦  修十六行觀(四諦為所緣十六行為能緣苦下四行苦無常無我集下四者集因緣生滅下四者滅盡妙離道下四者道正迹乘新譯諭苦下空名不淨滅下盡名靜道下云道如行出略如輔行三下析玄上解據頌只是觀於四諦而釋籤四云謂煖八諦十六行相有解云八字恐誤有云以上二界四諦體同通解稱八耳其實只觀欲界四諦此位有三品)  次生頂亦然(用觀同前亦有三品)  下中忍同頂(下忍徧觀八諦中忍縮觀明減緣行今云同頂者對後上忍唯觀苦諦一緣一行故云也釋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