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終日念佛。遇福則作。吾師明誨也。夫作福時。心在福事。即不在佛號矣。拈一放一。可謂一心不亂乎。
  答。明鏡本空。物來則現。於鏡空何礙。人但事未至而將迎。事已過而留滯。乃為病耳。

  答餘姚蔣居士

  欲為生人根本。斷之誠難。有不淨觀。治其標也。反究欲念起處。治其本也。今只消究念佛者就是。
  持名念佛。且專一持名。但禮佛時作。觀可也。

  答龔廣淇居士

  不論在家出家。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即執持名號四宇。是入頭處。執持二字。莫草草看過。
  返照念佛人是誰。與參禪意同。
  諸大。乘經可看。而以顧正念為主。

  答大鏡

  以上教意。宗意。不必妄求。但自精勤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自當悟人。

  答姜居士

  轉身後更有轉身。未得不受後有。故求生淨土為貴。

  答為廣鐈為母墮胎求懺

  古云。寧可九蓮居下品。不來人世受胞胎。厭患胞胎但勤念佛。一心念佛。蓮花化生。
  問。一心稱名時。又著求生。不幾二念乎。
  答。求生須於早晚發願時。若稱名時。一心一念不可夾雜。譬如舉業家。讀書作文。其行也。其所以讀書作文者為何。要中舉中進士。其願也。
  以上未詳問人。
  端坐念佛。恐心難攝。不若經行。
  參念佛是誰。須是有真疑起。真疑未起。且默念去。
  禪定人雖願力不深。亦能往生。然修淨業者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法滅之際。凡舉一莖草。便成鎗刃。可以殺人。此時諸法已滅。止留彌陀一句救人。人有念得一句全者。便為世間師。
  以上併未詳問語。

  附
  勸修作福念佛圖說
  人天路上作福為先 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人間天上。快樂逍遙。皆因廣作諸福。最緊最要。故曰為先。若欲高出人天。速超生死。者登不退。則有念佛往生一門。最尊最勝。故曰第一。偈曰。作福不念佛。福盡還沉淪。念佛不作福。入道多苦辛。無福不念佛。地獄鬼畜羣。念佛兼作福。後證兩足尊。

  作福 但作一福。福下一點。不論大小多寡

  孝順父母  忠報君王  裝塑佛像  印造經典  齋供僧伽  敬事師長  營修寺宇  流通善法  禁絕宰殺  買放生命  飯食飢民  衣濟寒凍  開掘義井  修理橋梁  平砌街道  普施茶湯  看療病人  給散藥餌  伸雪冤枉  出滅刑罪  安養衰老  撫育孤孩  埋藏屍骨  給與棺木  饒免債負  義讓財產  還他遺失  救濟患苦  祈禱災難  薦拔亡魂  勸和爭訟  生全人命

  念佛 千聲填一圈。白黃紅青黑。可填五次

  無事身間者。時時勤念。有事纏身者。早晚課念。至心發願。求生淨土。平日遇福便作。作訖還念。即以所作之福。迴向淨土。求願往生。善人(某甲)受持。

  歸戒圖說

  歸依佛。不墮地獄。我今歸依佛。  歸依法。不墮餓鬼。我今歸依法。  歸依僧。不墮旁生。我今歸依僧。
  一不殺生 凡有命者不得殺害。  二不偷盜 一針一草不問不取。  三不邪婬 禮法持身不犯外色。  四不妄語 妄言。綺語。惡口。兩舌。悉禁。不說。  五不飲酒 酒名狂藥。亂性迷魂。禁不入口。
  既受歸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淨土。諸惡。謂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如是諸惡不能盡舉。但瞞天昧心等事。便不應作。眾善。謂忠。孝。仁。義。如是眾善。不能盡舉。但上順天理。下合人心等事。便應力行。念佛。謂一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每日。或念一千。二千。三五七千。或至於萬。隨意多少。凡一千念。則點一圈。先白。次黃。次紅。次青。四徧點過。滿四十八萬。持。此佛前證明。乃議微細用心。參入元境。
  弟子(某甲)受持。

  六齋月齋圖說

  六齋 每月六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如遇月小。二十八。二十九。當持日齋。
  月齋 每年正。五。九。三箇月。當持月齋。不能三月持齋。必須三月戒殺。
  經云。四天王每月六日。巡行南贍部洲。初八。二十三。使者巡。十四。二十九。太子巡。十五。三十。天王親巡。考察人間。何人孝順父母。何人忠報君王。何人正直公平。何人慈悲方便。何人歸依三寶。戒殺持齋。廣修眾善。如是等人。加福增壽。何人忤逆父母。何人。背叛君王。何人欺詐姦巧。何人剛狠暴虐。何人不信三寶。宰殺生命。廣造諸惡。如是等人。削福滅壽。又正。五。九月。天王分鎮南州。考察罪福。又玉皇天帝。正。五。九月。以大寶鏡正照南州。考察罪福。可不懼哉。可不慎哉。此六日此三月。應當齋戒念佛。懺悔修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