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言奉者,示謙也。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
  註:聖人為德施惠,不恃望其報。
  功成不居處。
  註:功成事就,不處其位。○御曰:推功於物,不處其成。
  其不欲示賢。
  註:不欲使人知己之賢,匿功不居其榮名,畏天損有餘也。○御曰:聖人所以推功不處者,蓋不欲令物見其賢也。○疏:體道聖人常善救物,雖復財德兩施,而不恃其勞,有大至功,而功成不處者,意在攝謙退己,推功於物,韜光晦迹,不欲示己之賢能。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
  註:言水柔弱,圓中則圓,方中則方,壅之則止,次之則行。○張曰:以為天下萬事,凡事不同,以柔弱言之,莫過於水,以喻道行謙柔和綽,隨物通生,浸潤如水也。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註:水能壞山推陵,磨鐵消銅,莫能勝水而成功也。○疏:物性柔弱莫過於水,天下堅強莫先金石,然水雖柔弱,利用無窮,攻擊堅強,莫在先者,無為破有,其義亦然。○節解曰:水者內,即口中津液也。漱而嚥之,則能攻邪破惡,徹於骨髓,若麴蘗之消米方藥,無復能先也。
  其無以易之。
  註:夫攻堅強者,無以易於水也。○御曰:以堅攻強,二堅俱損,以柔制強,則強損柔全,故用攻堅強,無以易於水也。○疏:言水能攻堅,百王不易之事,無為破有,萬代不刊之術。
  故柔勝剛,弱勝強,
  註:水能滅火,陰能銷陽。舌柔齒剛,齒先舌亡。
  天下莫能知,
  註:知柔弱者久長,剛強者折傷。
  莫能行。
  註:恥卑謙,好強梁。○節解曰:謂人含精飲氣,統御血豚,百姓日用而不知。○疏:水能攻於金石,故知柔弱勝於剛強,此乃愚智同知,而舉世無人能依而行者也。
  故聖人言:
  註:謂下事也。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註:人君能受國之垢濁者,若江海不逆細流,即能長保社稷,為一國之君主也。○御曰:引萬方之罪,是受國之垢濁。稱孤寡不穀,是受國之不祥。其德如此,則社稷有奉,故天下之人歸往也。○疏:國,邦域也,垢,辱也。言體道之士,處於人世,謙退柔弱,達於違從,身受屈辱,不與物爭,故堪為社稷之主,以牧蒼生也。○節解曰:謂人形以左魂為社,右魄為稷,御一氣,以為君主也。
  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
  註:人君能引過自與,代民受不祥之殃,則可以王天下也。○節解曰:國謂形也,言一出入脾中,化滓變液,去故受新,以養五神,故王於藏府者也。○疏:不祥,猶不善也。言聖鑒虛通,達於善惡,若有不祥之事,輒自責躬,引過歸己,此可為天下君王也。昔成湯自翦千里來雲,即其事也。前言社稷可寄諸侯,後舉天下宜屬天子。
  正言若反。
  註:此乃正直之言,世人不知以為反言也。○節解曰:謂俗人所欲者,以鮮潔為尊,香美為上,而道以受垢為主,處下為王,言一與人反也。○疏當理正言,似如反俗,何者?俗皆好美好榮,而今乃受垢不祥,故若反也。而言若者,欲明不反而反,雖反不反,恒順於俗,不反而反,順俗而真,欲示反不定反,故加若也。上文云玄德深遠,與物反,然後乃至大順,即其義也。
  和大怨,
  註:殺人者死,傷人者刑,以相和報也。○御曰:與身為怨慧之大者,情欲也。和,調和也。此言人君欲以言教調和百姓,使無情欲,故曰和大怨也。
  必有餘怨。
  註:任刑者失人之情,必有餘怨及於良民也。○御曰:立教化人,不能無迹,斯迹之弊,還與為怨,故曰必有餘怨。○疏:怨,慧也。即是有無美惡等一切待對之法也,言行人雖舍有無,得非有無,和二邊為中一,而猶是執玄,未體於玄理也。此雖無待,未能無不待,此是待獨,未能獨獨,故有餘對。
  安可以為善?
  註:言一人呼嗟,則失天心,安可以和怨為善。○御曰:既有餘怨,則不可為善。○疏:安,何也。言雖遣二邊,未忘中一,故何可盡善也。○節解曰:謂口也,言唱必有和,人能行道,道來應之,唱人以善,善人和之,則無有餘怨也。今時之人,好行邪想,邪想從之,呼召邪鬼,鬼來應之,唱人以惡,惡人和之,安能得為善也。
  是以聖人執左契,
  註:古者聖人執左契,合符信也。無文書法律,刻契合符以為信也。
  而不責於人。
  註:但刻契為信,不責人以他事也。○御曰:左契者,心也。心為陽藏,與前境契合,故謂之左契。聖人知立教則鈴有迹,有逵則是餘怨,故執持此心,使令清净,下化於人,則無情欲,不煩誅責,自契無為。○疏:契,信也,合也,左,陽也,言體道聖人境智冥符,能使俱會,出玆四句,離彼百非,故得久視長生義。言執左契,此則不執而執也。猶如帝王握於左契,所以徵攝萬機,聖人妙契環中,故能匡御億兆,而言不責者,雖復匡御衆生,而忘其德,芻狗百姓,故不責其恩。○節解曰:左契,陽德也,言聖人不和大怨,但自修德,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