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責過於人。
  故有德司契,
  註:有德之君,司察契信而已。
  無德司徹。
  註:無德之君,背其契信,司民所失。○疏:司,主也,徹,迹也。妙契不執浴言,無德之君,猶滯筌蹄,未能洞遣,迹既不泯,故言司徹也。○節解曰:謂人行道德,司命賜算,人行其惡,同殺徹其籍,此之謂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註:天道無有親疏,唯與善人,則與司契同也。○疏:天真之理,何有親疏,上善之人,自然符會,即向執左契,而不責於人也。
  小國寡民。
  註:聖人雖治大國,猶以為小,示以儉約,不為奢泰。人民雖衆,猶若寡乏,不敢勞役也。
  使有什伯,
  註:使民各有部曲什百,貧富責賤,不相侵犯也。
  民之器而不用;
  註:器謂農人之器也,而不用者,不徵召奪民良時也。○御曰:什,伍也。伯,長也。此章明人含淳和,無所求及,適有人材器堪為什伍伯長者,亦無所用也。○疏:國,域也,心住空,故言小國,即小乘寡欲之行,器即什惡兵器也,根雖有六,用乃不窮,言什伯者,舉其大數,而不用者,言靜息諸根,不染塵境也。○節解曰:小國謂形中,什伯謂五藏。心與腎為什,肝與肺為伯,閉口行氣,則什伯氣盛而無不用。
  使民重死,
  註:人君能為民興利除害,各得其所,則民重死而貴生。
  而不遠徙。
  註:政令不煩,則民各安其業。故不遠遷徙,離其常處也。○御曰:少思寡欲,不輕用其生,敦本無求,故不遠遷徙也。○疏:諸行重靜,知足守分,故得終其天年,而不遠遂前境也。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註:清净無為,不作繁華,不好出入游娛也。○疏:舟輿謂三乘教法也,舟在於水能濟渡,喻教能舟航萬物,度於生死海也。故《西升經》云:久曠生死海,隔絕貪愛流。輿處於陸能輪轉,喻教能轉凡成聖,得理忘言,故能遣教而不用也。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註:無怨惡於天下也。○疏:雖有身心兵甲,車體坐忘,物境既空,何所陳說,此一句覆釋前什伯之器而不用也。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註:棄文反質,信不欺也。○御曰:舟輿所以利遷徙,甲兵所以徇攻戰,兩者無欲,故無所乘陳。反樸還淳,歸於三皇結繩之用也。○節解曰:謂人有道氣自流行,為形中之用,如結繩之信也。○疏:既虛心證理,舍教忘筌,故寄結繩,示其反本,此一句復結前雖有舟輿無所乘之也。
  甘其食,
  註:甘其蔬養,不渔食百姓。○疏:味至道也。
  美其服,
  註:美其惡衣,不貴五色也。○疏:德瑩身也。○節解曰:謂甘食其氣,美服其道也。
  安其居,
  註:安其茅茨之居,不好文飾之屋。疏:所在皆安,動而寂也。
  樂其俗。
  註:樂其質樸之俗,不轉移也。○疏:和光人世,寂而動也。○節解曰:謂安形樂神,抱腹而歌吟也。
  鄰國相望,鷄狗之聲相聞。
  註:相去近也。○疏:鷄以司晨,狗以警夜譬一切言教,警長昏之夜思智慧之晨,此之言教近證一心,故言相聞也。
  民至老不相往來。
  註:其無情欲也。○節解曰:鄰國者,兩耳也。兩耳相望,保其安也。使神氣各有所守,不來往相干,故至老常能聰明也。○疏:會理體真,即俗即道,不從生死而來,亦無道境可往,二域既一,故不相往來,二際無際也。
  信言不美,
  註:信言者,實言也。不美者,樸且質也。○御曰:信言,聖教也。信實之言,不齣於俗,故不美也。
  美言不信。
  註:美言者,滋美之華辭。不信者,飾偽多空虛。○御曰:美言者,世教也。甘美之言,動合於俗,故不信也。○疏:信,實也。美,浮艷也。言上德之人,冥真契道,所說言教,實而不華,浮艷之言,俗中小說,既乖至理,所以不信,故莊云:犬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也。○節解曰:謂信道言者,則不美於俗事,美俗事者,則不信於道言也。
  知者不博,
  註:知者謂知道之士,不博者,守一元也。
  博者不知。
  註:博者多見聞也,不知者失真要也。○御曰:知者了悟也,博者多聞也。○疏:知道之人,忘言絕學,所以不博。博學之士,耽滯名教,所以不知。故《西昇經》云:世人徒知有天地萬物,不知己之所由生也,是大不知。又云:子能知一,萬事畢。《莊子》云:文滅質,博溺心。
  善者不辯,
  註:善者以道修身也,不辮者,不文彩也。
  辯者不善。
  註:辮者謂巧言,不善者,舌政患也。土有玉,掘其山,水有珠,濁其泉,辯口多言亡其身。○疏:辮,別也。善體至道之人,指罵天地,故無可分別也。且儒墨是非,堅執分別者,良由未證善道故也。
  聖人不積,
  註:聖人積德不積財,有德以教愚,有財以施貧。○御曰: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