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以知外。○疏:不見者,了知諸法虛幻,無可見之物也。而名者能正名百物,垂迹顯教,不見而損情欲,文飾日以消損也。○御曰:不窺牖,故云不見,人和天順,故能名其太平。
  不為而成。
  註:上無所為則下無事,家給人足,萬物自化就也。○疏:不為者,凝神寂澹,絕於有為也。而成者能施化群品,成就學人,此明寂而動也。
  為學日益,
    註:學者謂政教禮樂之學也,日益 者,情欲文飾,日以益多。○疏: 為,修營也。學,俗學也。言修俗學 之人,銳情分別,故累欲日增也。
  為道日損。
    註:道謂自然之道,日損者,使情欲 文飾日以消損也。○御曰:為學日 益見聞,為道者日損功行。益見聞 者,為修學之漸,損功行者,為悟道 之門,是故因益以積功,功忘而體道 矣。○疏:為道謂修道也。言修道 之士,虛夷恬淡,所以智德漸明,累惑日消也。
  損之又損之,
  註:損之者,損情欲也。又損之者,所以漸去也。
  以至於無為。
  註:當恬淡如嬰兒,無所造為也。○疏:為學之人,執於有欲,為道之士,又滯於無為,雖復深淺不同,而俱有患。今欲治此兩執,故有損益之文,既而前損損有,後損損無,二偏雙遣,以至於一中之無為也。
  無為而無不為也。
  註:情欲斷絕,德與道合,則無所不施,無所不為也。○御曰:為學積功行,為道忘損之,雖損功行,尚有欲損之心,兼忘此心,至於淡然無為。方彼鏡象而無不應,故無不為。○疏:即寂而動,即體而用,故無不為也。上經云:道常無為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
  註:取,治也。治天下常當以無事,不當煩勞也。○疏:取,攝化也。言攝取宇內蒼生,令其歸善者,常以無為無事而化之也。雖復應物施為,而心未常有事,此即動而寂也。故《莊子》云:孰弊弊焉,以物為事乎。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註:及其好有事,則政教煩民不安,故不足以治天下也。○疏:其心未虛忘,以事為事而有事者,斯事異無事,無事異事,動異於寂,寂乖於動,如此之人,不足以攝化天下也。
  聖人無心,
  註:聖人不重改更,貴因循,若似無心也。
  以百姓心為心。
  註:百姓心之所便,因而從之。○疏:體道洞忘,虛懷絕慮,與死灰均
  其寂泊,故無心也。百姓,衆生也。然聖人無心,有感斯應,應隨物感,
  故以百姓心為心,心既無心,心應亦不應。○節解曰:謂知道行氣以神
  為心,則流布百節,百節百神百名共於形中,故日以百姓心為心也。
  善者吾善之,
  註:百姓為善,聖人因而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
  註:百姓雖有不善者,聖人化之使為善也。○疏:善者謂無欲修學之士也,不善者謂有為滯境之人。普以平等勝教化之,令其得善,此則以百姓心為心之善也。
  德善矣。
  註:聖人德化,百姓為善矣。○節解曰:謂行一養神,神和形柔,邪去正存,骨堅隨真,故日得善矣。
  信者吾信之,
  註:百姓為信,聖人因而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
  註:百姓為不信,聖人化之使信也。
  德信矣。
  註:聖人德化,百姓為信矣。○御曰:欲善信者,吾因而善信之。不信者,吾亦以善信教之,令百姓感吾德而善信之也。○疏:信謂聞經戒愛樂,不信謂不樂道文,聖人以空行慈悲,平等救度,不問信與不信,皆令得益,而普發信心。故真迹紫微夫人曰:信者得失之關鍵。又經云:信者學道之樞機也。一問日:聖人無心,有感必應,不感不應者,則信者方教,不信者不教,而令信與不信,一種教之,亦應感與不感,一種皆應。答曰:應有通有別,如治在玄都玉京,而恒救三界,此則通應善信是也。至如胡人有感紫炁西浮,授尹真人道德之文,此則別應。若別應則待別感,通應則尋常慈照,故上經云:常善救人而無棄人也。○節解曰:謂人信一也,一亦信人,人不信一,一由人生,故道常得其信也。
  聖人在天下怵怵,
  註:聖人在天下,常怵怵恐懼,富貴不敢驕奢。○疏:怵怵,動懼之貌也,言無心赴感。聖人其在天下也,恆布大慈,護救蒼生,恐其沒溺,故怵怵而動懼也。
  為天下渾其心,
  註:聖人為天下百姓混濁其心,若愚暗不通也。○疏:渾沌,無分別也。言凡夫感情滯境,妄生去取,聖人欲渾沌其心,令無分別,勤懼之義,即斯謂也。
  百姓皆注其耳目,
  註:注,用也。百姓皆用其耳目,為聖人視聽。○疏:河上作注,諸本作淫。淫者染滯也,顛倒之徒,迷沒世境,縱恣耳目,滯著聲色,既而漂浪長流,愆非日積,聖人愍其困苦,故顯其病。六根之中,遍舉兩者,欲明此二患最深。故《西升經》云:耳目聲色為子留愆,然舉一根,諸根可悉,為文備故也。
  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