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孩之。
  註:聖人愛念百姓,如育赤子,長養之而不責望其報。○疏:衆生妄淫耳目,淪沒愛河,聖人勤懼慈救,義同赤子,哀其無識,故如嬰兒之可愍。
  出生入死。
  註:出生,謂情欲出於五內,魂定魄靜,故生也。入死,謂情欲入於胸臆,精神勞惑,故死也。○御曰:了悟則出生,迷執則入死。○疏:出生者,超凌三界,出離死生。入死者,沈淪三塗,沒溺生死,若解生死義者,從無出有,以釋生為生,自有還無,以釋滅為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註:言生死之類,各有十三,謂九竅四關也。其生也,目不妄視,耳不妄聽,鼻不妄嗅,口不妄言,舌不妄味,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其死也反是。○疏:徒,類也。言九竅四關,凡聖俱有,聖人忘之,故出三界。凡夫執著,故入六道。入六道則死之徒,出三界則生之徒。
  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註:人欲求生動作,反之十三死地也。○疏:凡人之生動即適死地者,蓋為執此十三,滯於前境故也。
  夫何故?
  註:問之何故,動之死地也。○疏:假設疑問,以生後答。
  以其生生之厚。
  註:所以動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事太厚,違道件天,妄行失紀也。○疏:言人不能體道忘生,而執生為有,多積物產,厚資此生而營生過當,故動之死地,此一句答前問意也。
  蓋聞善攝生者,
  註:攝,養也。○疏:蓋不盡問之辭,猶竊聞也。攝,衛也,養也。言善攝衛養生之人,淡泊虛夷,不染塵境,攝衛之美,自顯下文。
  陸行不遇兕虎,
  註:自然遠避,害不干也。○疏:陸,平地也。兕,毒獸,一角,形如野牛,青色。言善攝生之人,不為毒獸所觸。內解者言,平居安靜,不為煩惱所加也。
  入軍不被甲兵。
  註:不好戰以殺也。○疏:言攝生之人,不入行陣,亦不為干戈所害。內解者,縱入塵境,亦不為色等所傷。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註:養生之人,兕虎無由傷,兵刃無由加也。○御曰:善攝理生之人,心照清净,無貪取之意,故外物不可加害。○疏:諸本言駐。駐,立也,措,安也,兕遇物即觸,喻痴人也。虎性躁暴,喻嘖也。兵刃銳利,能傷於人,喻食也。言善攝生者,妙體真空,故雖處世問,而不為三毒所害也。
  夫何故?
  註:問虎兕兵甲何故不害之也。○疏:假設疑問有何事,故得政如此。
  以其無死地。
  註:以其不犯上十三之死地也,言神明營護之,此物自然不敢害也。○御曰:以其順化無私,不以死為死,則物不得害其生,故云無死地也。○疏:夫見有身者,故以身為死地也。今善攝生之人,忘於身相,即身無身,故無地之可死也。既無死地,三毒何所加乎。○節解曰:謂聖人懷精神守一,行氣握固胎息,故使此物不害之。道處其心,真氣俱存,故無刑殺之地也。
  道生之,
  註:道生萬物。
  德畜之。
  註:德,一也,一生布炁而畜養之也。○御曰:物得以生,養萬類也。○疏:至道虛玄,通生萬物,上德慈救,畜養群生也,故云道生德畜也。
  物形之,
  註:一為萬物設形象。
  勢成之。
  註:亦云勢成之,一為萬物作寒暑炁勢以成之。○疏:陶瑩心靈,令行業淳熟而成就也。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註:道德所為,無不盡驚動而尊敬之也。○御曰:萬物皆由道德以生畜,故尊貴之。○疏:道德生育,具如前旨,蒼生荷賴,日用不知,是以勸示令崇尚也。
  道尊德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註:道一不命召萬物而常自然,應之如影響也。○御曰:言道德之尊貴,非假爵命,但生成之功,被物而常,自然貴也。○疏:世上尊榮,必須品秩,所以非久。而道德尊貴,無關爵命,故常自然。
  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
  註:言道之於萬物,非但生之而已,乃復長養成熟覆育,全其性命。人君治國治身,亦當如此。○疏:重迭前文,以生後句。而舉道不言德者,明德不異道,而文略故也。《西升經》云:道德渾沌,玄妙同也。長之者,謂增其善芽。育之者,謂進其功行也。成熟者,謂以無上妙法,瑩飾物心,令其道果成就,德業淳熟,此猶迭前語,來生後文也。養覆者,養謂酬其果報,覆謂鷹以大慈也。已上四雙,明利物之德,以下三德,明能遣其功也。
  生而不有,
  註:道生萬物,不有所取,以為利用。○疏:雖復能生萬物,實無物之可生,芻狗其情,故即生而不有,有即有而不有,生亦生而不生,此遣道生之也。
  為而不侍,
  註:道所施為,不恃望其報。○疏:既生成萬物,不有其生,施為法教,於何可恃,此遣德畜之也。
  長而不宰,
  註:道長養萬物,不宰割以為利用也。○疏:長養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