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物也。只為忘滿沖虛,故能利用無竭也。夫滿者不虛,虛者不滿,而今滿而虛者,欲明忘滿忘虛,故能即虛即滿,滿而若虛。
  大直若屈,
  註:大直謂修道法度正直如一也,若屈者,不與俗人爭,如可屈折也。○疏:大直質素之人不顯直相,故能混迹同塵,委曲隨物,故若屈也。是知直躬小直也。
  大巧若拙,
  註:大巧謂多才衍也,若拙者,亦不敢見其能也。○疏:匠成萬物,鑪錘群生,有大功巧而忘功用,晦迹同凡,故若拙也。《莊子》云:彫刻眾形而不為巧,是知工唾小巧也。
  大辯若訥。
  註:大辯者,智無疑。如訥者,無口辭。○御曰:不飾小說也。○疏:妙能剖析真空,詮量玄極者,言所不能言也。不同世間。才捷利,故言蹇訥也。《莊子》云:不言之辮,亦云大辮不言。是知楊墨小辮也。
  躁勝寒,
  註:勝,極也。春夏陽氣躁疾於上,萬物盛極則寒,寒則零落死亡也。言人不當剛躁也。
  靜勝熱。
  註:秋冬萬物靜於黃泉之下,極則熱,熱者生之原也。○疏:躁,陽也。靜,陰也。勝,極也。言四時運轉,陰極陽生,陽極陰起。陰起故一切凋落。陽生故庶物咸盛。喻靜是長生之本,躁是死滅之原,以勸行人去躁歸靜也。又解:從本降迹,即躁勝寒。患迹歸本,即靜勝熱。以明動靜適時也。○顧曰:物極則反,動極則靜,靜極則動,從此而觀,盛極則衰,衰極則盛,人間諸法,例皆如此。既非常保,何所貪求。是以聖人不取不求,無得無失,而五種大行,自清自靜,不為寒熱所侵,始為天下之正主云云。
  清靜以為天下正。
  註:能清能靜,則為天下長,持正則無終已時也。○疏:清虛寧靜,可以自利利他,以正治邪,故為天下正。此則結釋靜勝躁,優劣之義也。○節解曰:謂得入深山,行清净,守自然,則為真人也。
  天下有道,
  註:謂人主有道也。
  卻走馬以糞。
  註:糞,田也。兵甲不用,卻走馬以治田農也。治身者,卻陽精以糞其
  身也。○御曰:有道之主,無為化行,既不貪求,故無交戰,屏卻走馬
  之事,人得糞於田園。○疏:言有道之君,種於天下,干戈靜息,偃武
  修文,宇內清夷,無為而治,故能卻馳走之馬,以糞農田。治身者卻六
  根兵馬,以道糞心,故孟子云:人皆以糞糞其田而莫之以學糞其心也。
  天下無道,
  註:謂人主無道。
  戎馬生於郊。
  註:戰伐不止,戎馬生於郊境之上,久不還也。○疏:郭外日郊,無道之君,臨於海內,禽荒色荒,四方不靜,多貪境土,好行征伐,遂使軍戎兵馬出生郊外。且輕身躁競之夫,心不懷道,縱於六根兵馬,馳騁塵境之中,故云生於郊也。
  罪莫大於可欲,
  註:好色欲也。○疏:罪者摧也,言為苦之所摧逼也。前境美麗,稱可欲之心,故言可欲也。然境能逼心,是起罪之綠,以戒行人不可染境也。故上經云: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禍莫大於知不足,
  註:富貴不能自禁止。○疏:禍即罪之深重者也,言心貪前境,不知厭足,害人損物,為罪日深,非唯災及一身,亦乃禍延三族。
  咎莫甚於欲得。
  註:欲得人物,利且貴也。○御曰:殃咎之大,莫大於欲,欲得禍深,故云咎也。○疏:咎,考責也,欲得之心,略無涯際,其為咎責,莫甚於斯,格量深淺,禍重咎輕,欲備顯物情,故具彰二釁。
  故知足之足,
  註:守真根也。
  常足矣。
  註:無欲也。○疏:守分不食於行便足,恒無闕少,故言常足。欲明貴競之類,遭禍遇殃,知足之人,恒居安泰,先病後藥,故繼此文。
  不出戶,知天下。
  註:聖人不出戶以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家知人家,所以見天下也。○疏:戶者謂知覺,攀綠分別,等門戶也。有道之人虛懷內靜,不馳心於世境,而天下之事悉知,此以真照俗也。
  不窺牖,以見天道。
  註:天道與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氣相貫,人君清靜,天氣自正,人君多欲,天炁煩濁,吉凶利害,皆由於己。○御曰:垂拱無為,不出教令於戶外,而天道可知也。○疏:牖,根竅也,天道自然之理,寨體坐忘,不窺根竅,而真心內朗,睹見自然之道,此以智照真也。戶通來去,從真照俗,窗牖內閉,喻返照真源也。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註:謂去其家觀人家,去其身觀人身,所觀益遠,所知益少。○疏:顛倒之夫,不能照理,其心逐境,彌遠而無厭,其知淺近,暗昧而少鑒。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註:聖人不上天,不入淵,能知天下者,以心知之也。○疏:不行者,心不綠歷前境而知者,能體知諸法實相,譬懸鏡高堂,物來斯照,而無心也,故《莊子》云:聖人不由心而照之于天矣。
  不見而名,
  註:上好道,下好德,上好武,下好力,聖人原小以知大,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