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麗姬,人之所美,魚見之深入,烏見之高飛。又云: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以斯而驗,豈有美惡哉。故知世間執美為美者,此即惡矣。○顧曰:一切衆生,皆知耽美前境,五欲聲色等諸塵為美,美之不息,必以身為患,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
  註:有功名也。
  斯不善已。
  註:人所爭也。○疏:凡鄙之流,迷於真理,非但耽淫聲色,抑亦貪著名譽,求名喪身,利己害物,不知名善舉體虛妄,故下文云名與身孰親。《莊子》云:為善無近名,又云其所矜惜,無非名善,是知矜名執善於理不臧,唯當忘善惡而居中,方會無為之致也。○羅曰:人之受形,皆智愛形而食名,其所食惜,無非名善。此善無善,不免諸苦,名雖稱遂,何益於己。
  有無相生,
  註:見有而為無也。○疏:有無二名,相因而立,推窮理性,即體而空,既知有無相生,足明萬法無實。○ 王日:嗜欲為有心,清虛為無心。
  難易相成,
  註:見難而為易也。○疏:空心慧觀,無易無難,分別執情,有難有易,是知難易二法相互而成。○王曰:抑性為難,從情則易,抑易從難則善,舍難從易則凶,凶悖外顯,故日相成。
  長短相形,
  註:見短而為長也。○疏:以長形長則無長,以短比短則無短。故日長短相形而有也。○王曰:自是為長,非物為短,他亦自是而非彼。
  高下相傾,
  註:見高而為下。○疏:傾,奪也。夫有高即有下,無下即無高,何者?夫以尺比寸,尺即為高,以丈比尺,尺即為下。向者之高,今之成下,故知高下竟無定相,更相傾奪,所以皆空也。
  音聲相和,
  註:上唱下必和也。○疏:夫宫商絲竹,相和而成,推求性相,即體皆空,以况萬有,虛假亦然。
  先後相隨。
  註:上行下必隨。○疏:夫以今望昔,所以有今,以昔望今,所以名昔,而今自非今,何能有昔,昔自非昔,豈有今哉。既其無昔無今,何先何後,是知有先有後者,三時相隨而竟無實體。○王曰:終始相逐,不相遠離,如積善餘慶,積惡餘殃,善惡行於前,吉凶追其後。
  是以聖人治處無為之事,
  註:以道治也。節解曰:謂自然也。○疏:聖人者體道契真之人也,亦言聖者正也,能自正己,兼能正他,故名為聖。即此聖人慈悲救物,持無為之妙法,治有欲之蒼生。所治近,指上文能治,屬在於下,仍前以發,故云是以聖人治,又言聖人寂而動,動而寂,寂而動,無為而能涉事。動而寂,處世不廢無為,斯乃無為即為,為即無為,豈有市朝山谷之殊,拱默當塗之隔耶,故云處無為之事也。
  行不言之教;
  註:以身帥導之。○疏:妙體真源,絕於言象,雖復處寂而施化無方,豈唯真不乖應,抑亦語不妨默,既出處語默,其致一焉。端拱寂然,而言滿天下,豈日杜口而稱不言哉,故《莊子》云:言而足者則終日言而盡道,言而不足者則終日言而盡物。
  萬物作焉,
  註:各自動作。
  而不辭。
  註:不辭謝而逆止也。○疏:萬物者一切群生也。作,感動也。始,先也。聖人無心有感,斯應譬彼明鏡,方玆虛谷,感而後應,不為物先,故《莊子》云:常和而不唱也。
  生而不有,
  註:元氣生萬物而不有也。
  為而不恃,
  註:道所施為,不恃望其報也。○疏:恃,恰賴也。大聖虛懷,逗機利物,自他平等,物我兼忘,雖有大功,終不恃賴,忘其功也。
  功成弗居。
  註:功成事就,退避不居其位。○疏:覆載萬物,功格天地,照燭蒼生,光逾日月,而推功於物,不處其
  德也。
  夫唯不居,
  註:夫唯功成,不居其位也。
  是以不去。
  註:福德常在,不去其身。此言不行、不可隨、不言、不可知,疾上六句有高下長短,君開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變,無不動亂也。○疏:夫者語端,唯之言獨,夫能造化天地,亭毒含靈,有大至功而推功於物者,其唯聖人乎。只為能志其功,而至功彌遠,聖德斯在,是以不去。
  不尚賢,
  註:賢謂世俗之賢,辮口明文,離道行權,去質為文也。不尚者,不貴之以祿,不尊之以官。○御曰:尚賢則有迹,徇迹則爭興。
  使民不爭;
  註:不爭功名,返自然也。○疏:非謂君王不尚賢人也,直是人行撝謙,先物後己,不自貴上而賤人也。而言不爭者,若人人自貴而賤物,則浮競互彰,各各退己而先人,則爭忿自息,故不爭也。
  不貴難得之貨,
  註:言人君不御珍好寶,黃金棄於山,珠玉捐於淵。
  使民不為盜;
  註:上化清净,下無貴人。○節解曰:謂邪氣不來,盜賊不入,行一握固,則邪氣去也。○疏:難得之貨,謂趙珠荊璧等物也。若使普天貴寶,則盜賊斯生,率土賤珍,則濫竊不起,故言不盜。
  不見可欲,
  註